背恩忘義的意思、背恩忘義的詳細解釋
背恩忘義的解釋
[fail to live up to one's benevolence and loyalty(relationship)] 辜負别人對自己的恩義
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漢書·張敞傳》
詳細解釋
背棄恩德,忘卻道義。《晉書·忠義傳序》:“雖背恩忘義之徒不可勝載,而蹈節輕生之士無乏於時。”《魏書·蕭寶夤傳論》:“背恩忘義,梟鏡其心。”《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小女蒙活命之恩,豈敢背恩忘義。”《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幸得主人釋放,留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背恩忘義之事。”
詞語分解
- 背恩的解釋 背棄恩義。《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天子以 紹 為太尉,轉為大将軍,封 鄴侯 ”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晔 《獻帝春秋》:“ 紹 恥班在 太祖 下,怒曰:‘ 曹操 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背恩忘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èi ēn wàng yì,通常用于形容辜負他人的恩情、背棄道義的行為,含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指背棄所受的恩德,忘卻應守的道義。多用于批評那些對恩人、親友或組織不忠誠、不感恩的行為。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
- 《晉書·劉聰傳》也提到:“沈等皆刀鋸之餘,背恩忘義之類。”
- 後代文學作品如《醒世恒言》中也有引用,如:“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背恩忘義之事?”。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或定語(例:背恩忘義之徒)。
- 適用場景:多用于人際關系中的背叛行為,如對恩人、朋友、親人的忘恩負義。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忘恩負義、背恩棄義、背信棄義。
- 反義詞:感恩戴德、知恩圖報。
5.辨析與延伸
- 與“背義忘恩”意義相近,但後者更強調“背棄道義”與“忘卻恩德”的雙重含義。
- 注意與“恩将仇報”區别,後者側重于以仇恨回報恩情,而“背恩忘義”更偏向冷漠與遺忘。
這一成語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知恩圖報”的重視,常用于道德批判或文學表達。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書》《晉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背恩忘義:意思及來源
《背恩忘義》指的是背棄對他人的恩情和義務、忘記曾經受到的恩德和義務。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他人的不忠誠和不孝順。
拆分部首和筆畫
《背恩忘義》包含以下漢字:
- 背:部首為肉,共8畫。
- 恩:部首為心,共10畫。
- 忘:部首為忄,共7畫。
- 義:部首為亠,共3畫。
繁體與古時候漢字寫法
《背恩忘義》的繁體字為「背恩忘義」,在古時候,可以使用「背恩旺義」作為寫法,其中「旺」意為繁盛、興旺。
例句
1. 這個人竟然背恩忘義,對待自己的父母不僅不孝順,還虐待他們。
2. 對于一個背恩忘義的人,我們根本不能再信任他。
組詞
背棄、忘記、不忠誠、不孝順、不信任
近義詞
背信棄義、忘恩負義、失去人心
反義詞
報恩、謝恩、守信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