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來由;無根據;沒辦法。《朱子語類》卷五三:“且如牕也要糊得在那裡教好,不成沒巴鼻打壞了。”《水浒傳》第四五回:“這廝倒來我面前又説 海闍黎 許多事,説得個沒巴鼻。”《平妖傳》第四十回:“ 聖姑姑 不得神劍,又失了神刀,好沒巴鼻。”
“沒巴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常見于白話文獻或方言中,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本詞義
二、出處與文獻引用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人欲卻都是後來沒巴鼻底。”
意為“人的欲望原本無根據”,強調後天習得性。
“‘空餘’是沒巴鼻事,我隻見樓,不見黃鶴。”
借黃鶴樓典故,說明“空餘”一詞隱含無依據的感慨。
“這廝倒來我面前説得個沒巴鼻。”
描述人物對話中指責對方“胡言亂語”。
三、用法與語境
四、現代使用
該詞屬古白話遺存,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部分方言(如吳語、閩南語)中仍有類似表達,含義多為“沒頭緒”或“無厘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方言研究資料。
沒巴鼻是一個常用于方言中的成語,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不夠直爽、不夠堅定的狀态。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沒有一個紮實、堅決的态度或立場,沒有明确的想法或目标。
拆分部首和筆畫:沒 (一點也沒有) + 巴 (說的動作) + 鼻 (嗅覺的器官),合起來表示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沒有明确的态度或決心。
來源:《沒巴鼻》這個成語起源于方言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日常交談中使用的俚語,後來逐漸進入漢字書寫和日常口語中。
繁體:沒巴鼻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
例句:他在這個問題上沒巴鼻,總是猶豫不決。
組詞:巴不得、巴結、巴望
近義詞:遲疑、優柔寡斷
反義詞:有鼻子有眼、有态度、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