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孤對。對仗的一種。謂一句詩中自相為對。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專愚》:“‘煙鎖池塘柳’,五字寓五行,昔稱鰥對。”
"鳏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與古籍用例綜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鳏"本指無妻或喪妻的男子(《說文解字》:"鳏,魚也,從魚眔聲。或作鰥,無妻曰鳏"),引申為孤獨無依;"對"指配對、配偶。故"鳏對"字面意為失去配偶而無人匹配的狀态,強調個體因喪偶導緻的孤寂處境。此義多見于古代文獻,如:
《世說新語·品藻》載:"王仲祖何如?溫潤玉色,自是鳏對。"
此處以"鳏對"形容人物雖風姿出衆卻因喪偶而顯孤高,體現其形單影隻的境況 。
在魏晉清談文化中,"鳏對"發展為品評人物的特殊概念,形容才識卓絕卻因孤高難以匹敵的獨特氣質。如:
《晉書·王湛傳》稱其"清恬寡欲,鳏對絕倫",指其超逸脫俗的品格無人能及 。
此用法凸顯了人物在精神層面的孤絕境界,帶有褒揚其卓爾不群的含義。
據語言學研究,"鳏對"的初始義側重喪偶事實(《漢語大詞典》引《宋書·孝義傳》例),而六朝後漸轉向抽象的人格評價。這種轉化與當時玄學思潮中"以孤為美"的審美傾向密切相關,如《文心雕龍》"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即暗合此理 。
參考資料
“鳏”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讀音與結構
本義
引申義
“鳏”兼具動物名稱與社會身份雙重含義,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字從具象到抽象的文化延伸。如需更深入的字形分析或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或《說文解字》等權威來源。
敖客寶鄰編年史餐風飲露春路從賞粗迹大心奉敕改轉甘心更坊貴厚古記孤忠寒乞黑黜黜豁辣辣角龍介圭局闆駒齒空腹高心冷汗立刻流镝禮引綸經馬價珠門夫面計糜沒暮晖目食耳視年高德勳蹑景飄突皮弁服匹夫小諒前覆後戒錢三強侵毀棋肆攘敚三冬二夏審畫視臨絲肉四照松網填命天陣廷臣湍水外命微息無逮襄辦閑篇喜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