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屋宇或棺椁四邊的檐霤,可使水從四面流下。《周禮·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 鄭玄 注:“四阿,若今四注屋。” 賈公彥 疏:“此四阿,四霤者也。”《逸周書·作雒》:“乃位五宮,大廟、宗宮、考宮、路寝、明堂鹹有四阿。” 孔晁 注:“宮廟四下曰阿。” 朱右曾 校釋:“四阿,四注屋,四面有霤阿下也。”《左傳·成公二年》:“椁有四阿。” 杜預 注:“四阿,四注椁也。” 孔穎達 疏:“ 鄭玄 雲:‘阿,棟也。’四角設棟也,是為四注椁也。”
“四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建築或棺椁結構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四阿”指屋宇或棺椁四邊的檐霤(即屋檐的排水結構),可使水從四面流下。這一設計既用于建築防水,也見于古代貴族棺椁的形制。
建築領域:
《周禮·考工記·匠人》記載“四阿重屋”,鄭玄注“四阿”為“四注屋”,即四面有檐的屋頂結構。
《逸周書·作雒》提到宮廟“鹹有四阿”,孔晁解釋為“宮廟四下曰阿”,即四面檐霤的設計。
棺椁應用:
《左傳·成公二年》記載“椁有四阿”,杜預注“四阿”為“四注椁”,即棺椁四角設棟(支撐結構),形成四面排水的形制。
在文學作品中,“四阿”偶被借用描述傳統建築風格,例如小說中提及“四阿哥”的居所,但此用法非原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例句,可參考《周禮》《左傳》等文獻,或查閱、7的詳細注釋。
《四阿》是一個漢字詞語,在中文中有着特定的含義。它指的是古代官員宴會時所設立的四個透風的亭子或涼亭,四周有屋脊檐角相對的四個方向。
根據《康熙字典》,《四阿》的部首是阝(阜)和小人(亻),總共由10個筆畫構成。
《四阿》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宴會文化,很早就出現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在繁體中,它的書寫形式為「十」加上「小」和「亻」。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四阿》的古代寫法為「禾+丿+二」。
1. 他在四阿中享受涼風,喝着清茶。
2. 古代官員聚會時,往往在四阿設宴招待客人。
四阿以「四」為數字單位,常用在表示數量和方位的詞語中,如「四季」(四個季節)、「四面」(四個方向)。
四阿的近義詞有「天井」、「庭院」。
四阿的反義詞有「封閉室内」、「密閉空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