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南朝 梁 吴均 《与朱元思书》:“鳶飞戾天者,望峯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亦作“ 望岫息心 ”。《南史·何点传》:“ 豫章王 嶷 命驾造 点 , 点 从后门遁去。司徒 竟陵王 子良 闻之,曰:‘ 豫章王 尚望尘不及,吾当望岫息心。’” 明 袁宏道 《与管东溟书》:“猜嫌忽至,谤议遂成,足下深居避影,不肖亦望岫息心。”
“望峯息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指遥望巍峨的山峰时,世俗杂念随之平息,常用于表达两种意境:
该成语蕴含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通过自然意象传递淡泊明志的思想,适用于文学赏析或人生哲理探讨场景。
《望峯息心》是一句流传于中国的成语,意思是通过远眺高山,平静内心,达到心灵平静的状态。
《望峯息心》的部首拆分是:"望"的部首是"木","峯"的部首是"山","息"的部首是"心"。
《望峯息心》的总笔画数是:26画。
《望峯息心》源自于古代的佛教故事。传说中,佛陀曾经登上高山,远眺四周,观察自然风景,借此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这个成语因此而形成,总结了这种通过观察自然远景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
《望峯息心》的繁体字为「望峰息心」。
在古时候,「望峯息心」可能被写作「望峰息心」,其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意思和现代写法相同。
1. 登上山顶,望峯息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2. 当你感到焦虑时,不妨望峯息心,或许会有所启发。
望山、登峰、平心静气、自然景色、内心宁静、达到平静的状态。
望山沉思、遥望远方、心境宁静。
忧心忡忡、怀揣烦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