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ensibility;sympathy,fellow feeling]∶對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覺察與同情感;亦指這種感情的表露
(2) [empathy]∶一種才能,往往指培養成的能與他人感情起共鳴的一種才能,而這種感情不必一定是悲傷
他所缺的不是同情心,而是使自己處于他人地位的那種能力
“同情心”是指個體對他人遭遇的苦難、困境或情感狀态産生共鳴,并由此産生關懷、幫助意願的心理品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情感共鳴
同情心的核心是能夠感知他人的痛苦或需求,并産生情感上的共情。例如,看到他人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時,自己也會感到難過,這種情感聯結是同情心的基礎。
關懷與幫助的傾向
同情心不僅停留在情感層面,還會引發實際行動的意願,如安慰、支持或提供物質幫助。例如,向受災者捐款、主動傾聽朋友的煩惱等行為,均源于同情心的驅動。
道德與倫理意義
在倫理學中,同情心被視為社會道德的重要基石。哲學家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同情心是人類社會協作和利他行為的根源,促進公平與正義的實現。
與同理心的區别
同理心(Empathy)強調“理解他人感受”,而同情心(Compassion)更側重“因理解而産生幫助的願望”。例如,醫生對患者的同理心是理解其病痛,同情心則促使他們盡力救治。
心理學視角
心理學研究表明,同情心與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相關,這種神經機制使人能“鏡像”他人的情緒。同時,培養同情心有助于提升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關系質量。
注意:同情心需區别于“憐憫”(Pity),後者可能隱含居高臨下的态度,而真正的同情心建立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上。
同情心是指對他人遭遇困苦、痛苦或不幸時感到的憐憫、同情和關懷的情感。它是一種人類對于他人苦難的感受,并以此為出發點展現出對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善意。
同情心的部首是“心”,作為人類情感的象征。它的筆畫數為4畫。
《同情心》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史書《漢書》中。這個詞用以描述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關注、理解和幫助的情感。
繁體中文的“同情心”寫作「同情心」。
古代漢字中的「同情心」寫作「同倫然意」。
1. 他的同情心和善良使得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領導者。
2. 看到那個孩子失去家人後的悲痛,我感到無比的同情心。
1. 同情者
2. 同情病
3. 同情款待
1. 憐憫
2. 愛心
3. 同理心
1. 冷漠
2. 硬心腸
3. 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