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瓦注。《列子·黃帝》:“以瓦摳者巧。” 張湛 注:“互有所投者摳。” 楊伯峻 集釋:“ 沉赤然 曰:‘《莊子·達生篇》襲用此語,而改摳為注。按投曰摳,射而賭物曰注。’ 伯峻 案:吾師 吳檢齋 先生雲:‘《莊子》作注,《呂氏》作殶,《淮南》作鉒,聲大同,蓋博戲勝算之名。’”參見“ 瓦注 ”。
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瓦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博弈中的一種投注方式,出自《列子·黃帝》“以瓦摳者巧”。張湛注解說“互有所投者摳”,這裡“摳”通“注”,指下賭注的行為。
二、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衍生為形容詞,形容人極度吝啬的性格特征。典故源于民間傳說:某人因摳門到連破損的屋瓦都舍不得更換,故稱“瓦摳”。這種用法多出現在方言或口語中,帶有戲谑色彩。
三、古籍考據 •《列子》與《莊子》差異:《莊子·達生》寫作“瓦注”,《呂氏春秋》作“殶”,《淮南子》作“鉒”,實為同一概念的不同文字記載。 • 吳檢齋等學者考證:“注”是古代博戲術語,指勝負判定标準,因此“瓦摳”最初特指用瓦器作賭注的博弈行為。
使用注意 現代使用時建議優先采用“吝啬”“小氣”等規範詞彙,若使用“瓦摳”需注意語境,避免對方因不熟悉典故造成誤解。
瓦摳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或者形容細長形的東西,例如井筒、柱子等。後來也引申為指瓦片、瓦塊。在現代漢語中,瓦摳一詞也可用來形容某些外形或構造特殊的事物。
瓦摳的偏旁部首為瓦,總筆畫數為9畫。
瓦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清朝道光年間的《康熙字典》中。《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帝命令編纂的一部字典,收錄了當時的漢字,用于對古代文字的研究和理解。
瓦摳的繁體字為瓦摳。
在古代,瓦摳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來說,瓦摳的上部為“勞”,下部為“空”,相較于現代的簡化字形式,字形更為複雜。
1. 他拿着一片瓦摳,認真地研究着。
2. 屋頂上的瓦摳被風吹得七零八落。
瓦摳最常見的組詞包括瓦摳屋(指用磚瓦建造的房屋)、瓦摳掌(指木工或瓦匠使用的瓦刀)等。
瓦摳的近義詞為瓦片、瓦塊、瓦偶。
瓦摳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用完整、均勻等詞語來表達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