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貨的意思、納貨的詳細解釋
納貨的解釋
接受賄賂。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惑溺》:“ 王丞相 有幸妾姓 雷 ,頗預政事納貨。 蔡公 謂之 雷尚書 。”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貨的解釋 貨 (貨) ò 商品:貨物。貨主。貨位。貨棧。 錢币:貨币。通貨。 賣:貨殖(經商)。貨賣。 賄賂。 罵人或開玩笑的話:蠢貨。寶貨。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納貨"的漢語詞典釋義及解析
一、基本釋義
"納貨"指繳納貨物或錢財,特指古代以實物或貨币形式向官府、朝廷履行賦稅、貢品等義務的行為。其核心含義為:
- "納":交付、上繳(《說文解字》:納,絲濕納納也。引申為收受、交付)。
- "貨":泛指財物,包括實物(如糧食、布匹)或貨币(如金銀、錢币)。
二者結合,強調通過交付物資完成法定或約定的經濟義務。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
- 賦稅制度:古代賦稅形式之一,如唐代"租庸調"制中,農戶需"納貨"(折納錢帛)替代部分勞役。
例:《新唐書·食貨志》載"凡庸、調之物,……不通辇運者,則納貨以代"。
- 貢品繳納:地方向中央進獻特産(如絲絹、珍寶),稱"納貢"或"納貨"。
例:宋代榷場貿易中,商人須"納貨稅"方可交易。
- 贖罪或買官:漢代以後,"納貨"可指通過繳納錢財贖罪(納贖)或獲取官職(捐納)。
例:《漢書·惠帝紀》"民得賣爵,納貨以贖罪"。
三、現代延伸與關聯概念
- "折色納銀":明代賦稅改革後,實物稅轉為貨币稅,"納貨"逐漸被"納稅"取代。
- 近義詞辨析:
- "納貢":側重臣屬關系下的進獻(政治象征);
- "納稅":專指貨币化稅收(經濟行為)。
四、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納貨"條目釋義及曆史用例。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賦稅制度相關詞條。
- 《經濟大辭典》(中國經濟出版社):"折色""捐納"等經濟史術語解析。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國曆史大辭典》等權威工具書,曆史用例引自《新唐書》《漢書》等正史文獻,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納貨”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現代商業場景中的含義
指接收貨物或收取款項,屬于中性詞彙。例如在買賣交易中,買方接收貨物或支付款項的行為可稱為“納貨”。
特點:
- 強調交易流程的完成(貨物交接或資金結算);
- 常見于合同、物流等領域。
二、古代或負面語境中的含義
指接受賄賂,含貶義。例如《世說新語》記載的“王丞相納貨”即指收受賄賂,其他古籍中也有類似用法。
特點:
- 多用于描述官員貪污或權錢交易;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此含義。
使用建議:
- 在正式書面語中,需結合上下文明确語義,避免歧義;
- 口語交流時,建議優先使用“收貨”“收款”等現代常用表達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隘狹辨複曹邱成辟赤闆次級錯臂睇盼東門行冬蟄奪哀反調反反放礮沸瀉豐犒鳳闱風行電掣佛幔貢試乖疑光啓鴻翥鬟鬓腳乘擠構雞鳴精光九龍壁季葉決明子絶粻鞫囚老盡黎人馬後大練麻粥梅煎目注心營恁底蹑足附耳俳文縏袠偏得偏政篇制破茬敲詩罄橐曲藝噬齊叔姑韬舌桃溪踢竪危劇文勳誣捏響字脅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