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旒冕的意思、旒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旒冕的解釋

(1).即冕旒。 清 黃遵憲 《西鄉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為日神之子天帝孫。”

(2).謂戴冕旒。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參見“ 冕旒 ”。

(3).借稱帝王。《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明堂樂歌》:“鬯齊雲終,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誠畢敬。”《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隋太廟歌》:“饗禮具,利事成。佇旒冕,肅簪纓。” 宋 王禹偁 《拟留侯與四皓書》:“ 良 願先生……俯降殿庭,辱對旒冕,定下之惑,決君之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旒冕”是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貴族佩戴的禮冠,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結構
旒冕特指帝王冕冠,頂部為前圓後方的“綖闆”,象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前後垂挂的玉珠串稱為“旒”,通常以五彩絲繩串聯玉珠(如赤、黃、青、白、黑),數量因身份而異。例如,周代天子用十二旒,諸侯九旒,士大夫七旒()。

2. 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3. 文化象征與權力意義
旒冕不僅是身份标識,更通過材質和形制強化統治合法性。垂旒遮擋帝王面部表情,寓意“不視非禮”,彰顯威嚴與神秘感()。明代規定天子冕冠十二旒,太子減為十一旒,體現等級差異()。

4. 演變與争議
清代帝王是否沿用十二旒冕存在争議。部分學者認為清代冠服制度融合滿漢元素,旒冕形制可能簡化(),而明代以前更嚴格遵循周禮傳統()。

旒冕是集禮制、權力象征和工藝美學于一體的古代冠飾,其設計細節和佩戴規範均服務于封建等級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旒冕

旒冕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彙,含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它可以指代古代君主或貴族在頭上佩戴的裝飾物,也可以用來形容華麗而莊重的頭飾。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的方法,旒冕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旒(由方旁和不旁組成)和冕(由立刀旁和冖組成)。

旒的本義是古代帽子上面懸挂的穗子,表示尊貴和高貴。冕則表示帝王的頭飾,象征着尊嚴和權威。

旒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中國,帝王和貴族常常佩戴華麗的冕。冕通常由絲綢、金銀絲等制成,上面點綴有寶石和其他富麗的裝飾物。旒則是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裝飾冕的頂部。

在繁體字中,旒冕的寫法是「儀冕」。雖然寫法不同,但意思和象征意義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旒冕的形狀比現代簡化字複雜許多。每個字的結構更為繁複,并且字形之間的差異更大。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旒冕這個詞的用法:

古代帝王身穿龍袍,頭戴華麗的旒冕,彰顯着至高無上的尊嚴和權威。

與旒冕相關的詞彙有:冠冕冕旒。冠冕表示華麗的頭飾,也可以用來形容外表光鮮、非常美好的樣子。冕旒則是冕和旒的合稱,指代帝王的尊貴頭飾。

反義詞可以是沒有旒冕,或者是平凡、樸素的樣子。但是,旒冕作為一個整體的反義詞并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