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旒冕的意思、旒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旒冕的解釋

(1).即冕旒。 清 黃遵憲 《西鄉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為日神之子天帝孫。”

(2).謂戴冕旒。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參見“ 冕旒 ”。

(3).借稱帝王。《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明堂樂歌》:“鬯齊雲終,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誠畢敬。”《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隋太廟歌》:“饗禮具,利事成。佇旒冕,肅簪纓。” 宋 王禹偁 《拟留侯與四皓書》:“ 良 願先生……俯降殿庭,辱對旒冕,定下之惑,決君之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旒冕是中國古代禮制中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佩戴的禮儀冠冕,由“冕”和“旒”兩部分構成。其形制以木質或絲質的“冕闆”為主體,上玄下纁(黑紅二色),象征天地秩序;冕闆前後垂挂多串玉珠,稱為“旒”,數量與佩戴者身份等級直接相關,如天子十二旒,諸侯九旒。

詞義解析與特征

  1. 冕的結構:冕闆呈長方形,前低後高,寓意君主謙恭治國。《周禮·夏官》記載“冕服有衡,以維持冕”,指冕闆兩端以絲帶固定,體現禮制嚴謹性。
  2. 旒的象征:垂旒最初用于遮擋視線,提醒君王“非禮勿視”,後演變為權力符號。據《禮記·玉藻》載,旒以青、白、赤、黑、黃五色玉珠編綴,對應五行學說。
  3. 等級制度:旒數差異嚴格劃分階層,《後漢書·輿服志》明确“天子玉藻十有二旒,三公諸侯七旒,卿大夫五旒”,體現周代禮制的階級性。

曆史演變

旒冕最早見于商周時期,秦漢後成為帝王專屬。宋代《三禮圖》記載其形制簡化,至明代僅用于祭祀場合。考古發現如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漆紗冕(無旒),證實漢代諸侯冕的材質變遷。

文化内涵

旒冕不僅是服飾,更是“禮樂治國”的物化體現。《孔子家語》稱“冠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強調君主需克制私欲、明辨是非,這一思想深刻影響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政治倫理。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網《周代冕服制度考辨》
  2. 故宮博物院官網《中國古代禮器研究》
  3. 中華書局《後漢書·輿服志譯注》

網絡擴展解釋

“旒冕”是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貴族佩戴的禮冠,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結構
旒冕特指帝王冕冠,頂部為前圓後方的“綖闆”,象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前後垂挂的玉珠串稱為“旒”,通常以五彩絲繩串聯玉珠(如赤、黃、青、白、黑),數量因身份而異。例如,周代天子用十二旒,諸侯九旒,士大夫七旒()。

2. 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3. 文化象征與權力意義
旒冕不僅是身份标識,更通過材質和形制強化統治合法性。垂旒遮擋帝王面部表情,寓意“不視非禮”,彰顯威嚴與神秘感()。明代規定天子冕冠十二旒,太子減為十一旒,體現等級差異()。

4. 演變與争議
清代帝王是否沿用十二旒冕存在争議。部分學者認為清代冠服制度融合滿漢元素,旒冕形制可能簡化(),而明代以前更嚴格遵循周禮傳統()。

旒冕是集禮制、權力象征和工藝美學于一體的古代冠飾,其設計細節和佩戴規範均服務于封建等級制度。

别人正在浏覽...

安時枹端辯知搏手焯爍伧楚逞英雄臭熏熏垂露楚王台磋磨呆貨旦昏彈弦定封砥石帝釋天二元方程式風胎俯取敢不感結幹竊共鮌鬼蜮技倆橫跞黃樓黃胤回淵節年畸重稽誅局段聾昧龍蛇年模仿木戆鵬鲲偏眼偏意皮靴頁兒欺陵啓釁驅妖森芒上計社會意識神曲紳士協定沈蔭師表時霎水溲順候厮皂榻闆望筩溫衾扇枕相首洗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