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寺的意思、祠寺的詳細解釋
祠寺的解釋
祠堂,寺廟。《新唐書·常衮傳》:“今軍旅未寧,王畿戶口十不一在,而諸祠寺寫經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賞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歲巨萬計。陛下若以易芻粟,減貧民之賦,天下之福豈有量哉!”
詞語分解
- 祠的解釋 祠 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廟。宗祠。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詞)。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寺的解釋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廟禮儀的官署)。鴻胪寺(略同于現代的禮賓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觀(刵 )。 * 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清真寺。 筆畫數:; 部首:寸;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祠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基本釋義
- 祠寺指“祠堂”和“寺廟”的合稱,泛指祭祀祖先、先賢或供奉神佛的場所。其中:
- 祠:多指供奉祖先、曆史人物的祠堂(如宗祠、武侯祠);
- 寺:原為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後多指佛教廟宇(如護國寺)。
2.詞源與文獻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常衮傳》。唐代官員常衮曾谏言,批評當時大量資源被用于祠寺活動(如寫經造像、焚币埋玉),建議朝廷減少此類開支以減輕百姓賦稅。
3.文化與社會背景
- 在古代,祠寺不僅是宗教場所,也與民生經濟密切相關。例如,宋代洪咨夔的詩句“髓腦供祠寺,膏脂倒井闾”,反映了祠寺活動對民間資源的消耗。
4.現代用法
- 現代漢語中,“祠寺”通常作為曆史詞彙出現,用于描述古代或特定語境下的祭祀、宗教建築,較少用于日常表達。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具體文獻分析,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相關古籍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祠寺是指供奉神靈或祖先的廟宇,具有宗教儀式和紀念故人的功能。下面簡要介紹一下祠寺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祠:宀(寶蓋頭) + 示(禮儀),共8筆;
- 寺:宀(寶蓋頭) + 司(治理),共11筆。
來源:
祠寺源于古代中國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用于紀念神明、祖先或名人等。
繁體:
祠寺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緻,為「祠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對于祠寺這個詞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我們去祠寺拜祭祖先。
2. 這座祠寺有着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内涵。
組詞:
祠堂、祠廟、祠宇、寺廟、佛寺等。
近義詞:
廟宇、禮拜堂、教堂等。
反義詞:
烏壓壓、麻雀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