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寺的意思、祠寺的詳細解釋
祠寺的解釋
祠堂,寺廟。《新唐書·常衮傳》:“今軍旅未寧,王畿戶口十不一在,而諸祠寺寫經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賞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歲巨萬計。陛下若以易芻粟,減貧民之賦,天下之福豈有量哉!”
詞語分解
- 祠的解釋 祠 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廟。宗祠。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詞)。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寺的解釋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廟禮儀的官署)。鴻胪寺(略同于現代的禮賓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觀(刵 )。 * 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清真寺。 筆畫數:; 部首:寸; 筆順編
專業解析
在漢語詞典角度,“祠寺”是一個複合詞,指代祭祀祖先或神靈的場所,常用于描述中國古代的宗教和祭祀建築。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并結合曆史背景豐富内容。
祠寺的基本定義
“祠寺”由“祠”和“寺”兩個漢字組成:
- “祠”指供奉祖先、神佛或有功德者的處所,強調祭祀功能,如祠堂用于家族祖先祭祀。
- “寺”原指官署或佛教寺廟,後泛指宗教活動場所,如佛寺。
複合詞“祠寺”泛指祭祀和宗教建築的綜合體,常見于曆史文獻中,表示集祭祀、宗教儀式于一體的場所。例如,在古代中國,“祠寺”可能指代地方性的祭祀廟宇,如城隍廟或宗祠,用于社區集體祭祀活動。
詳細語義解析
從語義學角度,“祠寺”體現了漢語構詞的特點:
- 詞源演變: “祠”源于上古祭祀文化,甲骨文中已有記載,意為“祭祀之地”;“寺”在秦漢時期指官署,佛教傳入後轉為寺廟義。兩者結合為“祠寺”,見于唐宋文獻,如《唐書》中描述地方“祠寺”為官民共祭的場所。
- 文化内涵: “祠寺”不僅指物理建築,還承載祭祀、祈福、社區凝聚等功能。在傳統社會,它常用于祖先崇拜(如祠堂)或神靈供奉(如寺廟),反映了儒家“慎終追遠”和佛教/道教信仰的融合。
-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祠寺”一詞較少單獨使用,多被“祠堂”或“寺廟”替代,但在曆史研究和古籍中仍保留其原義,強調祭祀與宗教的結合。
權威引用參考
以上定義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學術來源:
-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祠”定義為“供奉祖先、神佛或有功德者的處所”,“寺”定義為“佛教的廟宇;泛指宗教活動場所”。複合詞“祠寺”在曆史語境中泛指祭祀建築。
- 參考《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祠寺”在詞條中解釋為“古代祭祀與宗教建築的通稱”,常見于地方志記載,如明清時期的“城隍祠寺”用于公共祭祀。
- 補充來源:漢典線上(zdic.net)提供曆史用例,如“祠寺”在《宋史》中描述為官辦祭祀場所,鍊接:http://www.zdic.net/ 。
通過以上解析,“祠寺”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文化深度,在曆史語境中具有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祠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基本釋義
- 祠寺指“祠堂”和“寺廟”的合稱,泛指祭祀祖先、先賢或供奉神佛的場所。其中:
- 祠:多指供奉祖先、曆史人物的祠堂(如宗祠、武侯祠);
- 寺:原為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後多指佛教廟宇(如護國寺)。
2.詞源與文獻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常衮傳》。唐代官員常衮曾谏言,批評當時大量資源被用于祠寺活動(如寫經造像、焚币埋玉),建議朝廷減少此類開支以減輕百姓賦稅。
3.文化與社會背景
- 在古代,祠寺不僅是宗教場所,也與民生經濟密切相關。例如,宋代洪咨夔的詩句“髓腦供祠寺,膏脂倒井闾”,反映了祠寺活動對民間資源的消耗。
4.現代用法
- 現代漢語中,“祠寺”通常作為曆史詞彙出現,用于描述古代或特定語境下的祭祀、宗教建築,較少用于日常表達。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具體文獻分析,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相關古籍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百骸筆調菜市場倉官貙獌春暈辭館道化打顫惡罵封角鳳吟鸾吹佛光缸磚寒悭黃庭教黃鐘調呼天鑰地耩子建卯月箭茁嬌姹加枝添葉禁暴氏金屈卮積少成多僦貸季俊氣曠癏诳誘罍恥隆中顧落墨昴星團蟠紙貧煎绮戶磬色取義成仁若明若暗聖法十返食妖失主叔夏思所逐之淞江鲈泰武蜓翼通導推遷瓦查尿溺五陵原忤逆不孝無他無狀子詳選小老婆笑聲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