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暢通,四通八達。 清 江日昇 《台灣外紀》卷十一:“ 臺灣 沃野數千裡,實霸王之區……且橫絶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
肆通是由“肆”與“通”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中被釋為“暢達無阻的狀态”。“肆”本義為市集鋪面,引申出敞開、縱意之義;“通”含貫通、暢達之意,二者結合後形成雙重表意結構,既指空間維度的貫通狀态,亦含行為層面的縱意施行。
從詞源學考察,《說文解字注》記載“肆,極陳也”,強調鋪展至極限的意象,與“通”的貫穿義結合後,在《文選·張衡<西京賦>》“街衢相經,廛裡端直”李善注中可見“肆通”用于描述街道縱橫通達的城建格局,印證其空間暢通的核心語義。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言四達謂之衢,九達謂之逵,肆通則兼包衆義”,揭示該詞涵蓋多向通達的特質。
現代語言應用中,該詞多保留于典籍引用與學術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中多次使用“肆通”描述文獻傳抄過程中文本流布的完整性。在語義演變層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将其列為“古今異義”典型案例,提示當代讀者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複合詞義。
“肆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暢通無阻、四通八達,多用于形容交通或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例如清代文獻中提到台灣“橫絶大海,肆通外國”,強調其地理位置優越、對外交通便利。
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清代江日昇的《台灣外紀》,原文描述台灣為“沃野數千裡……肆通外國”,凸顯其商貿與航海優勢。現代使用中,該詞較為罕見,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性文本中。
字義分解
近義詞
可替換為“暢通”“通達”“四通八達”等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台灣外紀》等文獻原文。
安厝安之若素擺袖卻金傍亮兒辯晰比例失調鬓垂不曉事廛稅稠疊春燕大盈點就釣矶帝韶防猜燔炙風容豐裕風雨不透豐赀複活該悉閨情浩漾漿壺奸軌劍氣箫心究訪積霙開口呼開闊眼界睽仰庫券美甘甘麋膚溺篑牛刀屏幕普淖強龍不壓地頭蛇青銅海秋去冬來人格殺雞哧猴聖餐神工鬼斧十二衢死屍太平水缸碳弧燈套子填陷迢越同火違心之言溫旨污僈閑祀心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