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賢者屈居下位。典出《論語·衛靈公》:“子曰:‘ 臧文仲 其竊位者與!知 柳下惠 之賢,而不與立也。’”《宋書·隱逸傳·周續之》:“ 臧文 不知,失在降賢; 言偃 得人,功由升士。”參閱《左傳·文公二年》。
“降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解釋
“降賢”指使有才能或德行的人屈居低位,即未能合理任用賢者。該詞常用于批評當權者忽視人才,導緻賢者被壓制。例如《論語·衛靈公》提到臧文仲明知柳下惠賢能卻不舉薦,被視為“竊位者”。
2. 來源與典故
•經典出處:出自《論語·衛靈公》中孔子對臧文仲的批評,後《宋書·隱逸傳》也引用此典故,指出“失在降賢”的危害。
•曆史背景:古代儒家強調舉賢任能,因此“降賢”常被用于政治倫理讨論,反映對人才選拔制度的重視。
3. 用法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評論,如《宋書》中“臧文不知,失在降賢”即強調領導者若不能識才,會導緻人才浪費。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學術或曆史題材分析。
4. 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埋沒人才、屈才
•反義詞:舉賢任能、知人善任
總結
“降賢”體現了古代對人才管理的批判視角,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現代使用時可借指不合理的用人機制,但需注意其古典色彩較強的特點。
降賢是指使賢者降臨凡塵,進入塵世間從事世俗活動的行為。賢者通常指有才德、智慧和高尚品行的人。
降賢的部首是⻍(由左右兩個“骨”構成),筆畫數為11。
降賢一詞來源于《左傳·成公十年》:“或曰:‘降賢遇貴,吉;上讓賢,下親賢,吉。’”其中“降賢”是特指賢者來到凡塵從事塵世間的行為。
降賢的繁體字為「降賢」。
降賢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在演變中經曆了很多變化,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但核心的意思依然保持一緻。
1. 據傳說,降賢的人可以幫助普通人解決一些困擾。
2. 他是一個降賢之人,盡管擁有極高的才智,卻選擇把自己才華用于教育事業。
升賢、降賢者、降遺、賢人降、賢降、降臨
遣賢、選賢、起賢
崇賢、擡賢、尊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