饋奠的意思、饋奠的詳細解釋
饋奠的解釋
指喪中祭奠之事。《禮記·曾子問》:“ 曾子 問曰:‘大功之喪,可以與於饋奠之事乎?’” 孫希旦 集解:“饋奠,謂執喪奠之事也。”《南史·後妃傳下·陳武宣章皇後》:“遺令喪事并從儉約,諸饋奠不用牲牢。”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晦翁論追禮外氏書》:“若果如此,則使為後者主其祭,而吾特往助其饋奠,亦何為而不可?”
詞語分解
- 饋的解釋 饋 (饋) ì 進獻,進食于人:“凡王之饋,食用六谷”。 泛指贈送:饋贈。饋遺(坕 )。饋送。饋獻。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奠的解釋 奠 à 向死者供獻祭品緻敬:祭奠。奠酒。 穩固地安置:奠都(?)。奠基。奠定(使穩固安定,如“奠奠基礎”)。 筆畫數:; 部首:大;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饋奠是古代喪禮與祭祀中的重要儀節,專指在喪葬過程中向逝者進獻祭品以示哀悼的行為。該詞由“饋”與“奠”組合而成:
- “饋”原義為進獻食物,《說文解字》釋為“饷也”,即供奉飲食;
- “奠”指置祭品于神位或靈前,《禮記·檀弓》鄭玄注稱“奠,謂始死至葬時之祭”,強調祭祀的時序性。
在具體儀軌中,饋奠分為三個階段:
- 初喪奠:逝者剛離世時,家屬以酒食置于屍床東側,表達對亡魂的安撫,如《儀禮·士喪禮》載“奠于屍東,巾之”;
- 殡後奠:入殓後每日早晚定時供奉,朱熹《儀禮經傳通解》考證“朝夕饋奠,殡宮之常禮”;
- 葬前祖奠:出殡前一日設祭告别,清代學者胡培翚《儀禮正義》稱此為“遷柩朝廟之禮”。
這一禮儀制度體現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通過物質供奉延續對逝者的敬意,相關儀節在《周禮》《禮記》等典籍中均有系統性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饋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diàn,主要與古代喪葬禮儀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饋奠”指在喪事期間,靈柩停放時進行的祭奠儀式,包括向逝者供奉食物、酒水等物品的環節。該詞強調喪禮中的具體禮儀行為。
詳細解釋
-
詞源與結構
- “饋”指進獻食物,“奠”指祭奠儀式,合稱表示在喪事中供奉祭品并進行祭拜。
- 古代喪禮中,靈柩停放于殡舍期間,親屬需按禮儀規範進行多次“饋奠”,以示哀悼與敬意。
-
文獻引證
- 《禮記·曾子問》記載:“大功之喪,可以與于饋奠之事乎?”說明服喪期間參與饋奠的禮儀規範。
- 《南史·後妃傳》提到陳武帝遺令“饋奠不用牲牢”,反映古代對祭品簡樸化的要求。
-
應用場景
- 特指喪事中的祭奠,不同于日常祭祀祖先的活動(如提到的擴展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儀式通常由親屬或主喪人主持,包含獻食、行禮等環節。
相關概念
- 近義詞:祭奠、奠儀(但“饋奠”更強調喪禮中的具體環節)。
- 反義詞:慶賀、賀儀(與喪事相對立的場景)。
“饋奠”是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對逝者的哀思與禮制規範。其含義在曆史文獻中明确指向喪事祭奠,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多見于對傳統禮儀的讨論或古籍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岸标俺家的百萬富翁扁擔舞邊書鄙固獘靡彩旛恻凄沖滿刺面電局颠耍過雲雨寒芒豪市豪蘇膩柳合榻黃彩黃人守日惠悟火戰兼品經濟核算驚愣金漚浮釘開荒田铿锵恐脅口藏礫洲龍盤鳳翥隆郁論策鑪子緑毛嫚語摩睺羅莫逆之交逆子傍州例跑解馬片紅評戲瓊粉砌填秋殺傘頭煞癞閃射神虎談屑謄録天頂推類偉觀為生唯心主義無地自處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