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節婦。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巴志》:“ 永初 中, 廣漢 、 漢中 羌反,虐及 巴郡 。有 馬妙祈 妻 義 、 王元憒 妻 姬 , 趙蔓君 妻 華 ,夙喪夫,執 共姜 之節,守一醮之禮,號曰三貞。遭亂兵,迫匿,懼見拘辱,三人同時自沉於西 漢水 而沒死。”《剪燈新話·愛卿傳》:“要學三貞,須拼一死,免被旁人話是非。”
“三貞”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東漢永初年間,巴郡有三位寡婦(馬妙祈妻義、王元憒妻姬、趙蔓君妻華),在戰亂中為躲避士兵淩辱,集體投西漢水自盡,被後世稱為“三貞”。這一典故成為封建時代表彰女性貞烈的典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華陽國志》或《剪燈新話》等古籍。
三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和“貞”兩個字組成。
“三”的部首是“一”,總共有三畫;“貞”的部首是“貝”,總共有六畫。
“三貞”一詞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其中,“三”代表“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和忠、孝、仁、義、禮”五種道德準則。“貞”表示忠誠、堅定不移。
繁體字中,“三貞”可以寫作“三貞”。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會将“貞”寫作“貞”,但意義都相同。
1. 她始終堅守着三貞五常的道德準則。
2. 他對家庭和事業都保持着三貞不負的态度。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三度空間、三姑六婆
忠誠、堅貞、忠實、剛正不阿
背信棄義、不忠不義、無原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