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詟的意思、畏詟的詳細解釋
畏詟的解釋
懼怕。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三:“逆 亮 纂位之後,偶因本朝遣使至其闕廷,有畏讋者,遂有輕我之心。” 明 劉基 《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宋公政績記》:“使者甚威猛,上下畏讋,奉命莫敢忤。”
詞語分解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詟的解釋 詟 é 喪膽;懼怕:“積此千載恨,一發詟萬夫。” 前後因襲,不加改革。 禁忌;忌:“(裘)無益于死者,而足以養生,故因其資(用)以詟之。” 多言。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畏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拼音與釋義
- 拼音:wèi zhé(注音:ㄨㄟˋ ㄓㄜˊ)。
- 字義:
- “畏”表示害怕、畏懼;
- “詟”同“懾”,意為恐懼、害怕。
- 合義:指因極度恐懼而不敢面對或行動,常用于形容人在壓力、困境或強權下的心理狀态。
2.出處與例句
- 古籍引用:
- 宋代王明清《揮麈三錄》卷三提到,金國君主完顔亮因畏懼宋朝使者而輕視對方(“逆亮纂位之後,偶因本朝遣使至其阙廷,有畏詟者,遂有輕我之心”)。
- 明代劉基的政績記載中,描述江淮轉運使威嚴,下屬因懼怕而不敢違抗(“使者甚威猛,上下畏詟,奉命莫敢忤”)。
3.用法與語境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本,描述因權威、困境産生的恐懼。
- 近義詞:畏懼、忌憚、畏懾。
- 區别:
- 與“畏愞”(wèi nuò)不同,後者強調因懦弱而退縮(如逃避問題);
- 與“畏慴”(wèi shè)類似,但“畏慴”更側重戰栗般的恐懼。
4.現代延伸
雖然“畏詟”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描述高壓環境下的心理狀态時仍具參考價值,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衆人皆顯畏詟之态。”
總結來看,“畏詟”是一個強調因恐懼而屈服的書面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和對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畏詟》詞義及來源
《畏詟》(wèi zh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畏」的意思是害怕、害羞,「詟」的意思是憂慮、擔心。
《畏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鄘風·蟲牢》中的一句詩:“蟲牢之畏詟,豈弟君子。” 這句詩意指着周公憂慮擔心國家的安危。
畏詟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畏」的拆分部首是「田」,它是一個意符,表示與田有關的事物或概念。
「詟」的拆分部首是「言」,表示與言語有關的事物或概念。
「畏」在拼音為wèi,它的筆畫數是9畫。
「詟」在拼音中的使用為zhé,它的筆畫數是12畫。
畏詟的繁體字寫法
「畏詟」的繁體字寫法為「畏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畏」的寫法略有不同,用的是「危」的舊字形「亥」,表示害怕懼怕之意。
畏詟的例句
1. 我對考試成績感到畏詟,害怕不及格。
2. 她一直畏詟着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
畏詟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畏首畏尾、畏妻如虎、猜忌畏懼。
近義詞:害怕、恐懼。
反義詞:勇敢、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