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遊俠傳·陳遵》:“觀瓶之居,居井之眉,處高臨深,動常近危……一旦叀礙,為瓽所轠,身提黃泉,骨肉為泥。” 顔師古 注:“言瓶忽縣礙不得下,而為井瓽所擊,則破碎也”。後以“瓦罐不離井上破”謂汲水的瓦罐終将破碎于井上,含有勢所必至之意。《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自古道:‘瓦罐不離井上破,将軍難免陣中亡。’”《水浒傳》第一○四回:“三個人鬭了三數合,三個人裡倒了一個。正是瓦罐不離井上破,強人必在鏑前亡。”亦作“ 瓦罐不離井口破 ”。 元 無名氏 《村樂堂》第二折:“他是二夫人,你是伴當,你兩箇有這等勾當,道不的瓦罐不離井口破。”
“瓦罐不離井上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字面意思指汲水的瓦罐終将在井口破碎,比喻長期從事高風險或重複性事務,最終難免因疏忽或必然性導緻失敗或損失。
核心邏輯
瓦罐因頻繁在井邊汲水,與井壁碰撞而破損,暗含“常在危險環境中活動,終會遭遇不測”的必然性。
引申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水浒傳》等原著或權威詞典(如、4、8)。
《瓦罐不離井上破》是一個成語,意指一個人始終待在狹小的圈子裡,不願意拓寬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進而導緻自身的局限和困境。
《瓦罐不離井上破》的部首拆分為瓦(wǎ),罐(guàn),井(jǐng),破(pò)。其中,瓦的筆畫為五畫,罐的筆畫為十五畫,井的筆畫為四畫,破的筆畫為七畫。
《瓦罐不離井上破》最早出自《莊子·逍遙遊》一篇。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他用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不願意拓展自己眼界、不思進取的人,警示人們要勇于改變現狀、追求進步。
《瓦罐不離井上破》的繁體字為「瓦罐不離井上破」。
《瓦罐不離井上破》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隻是有些字形可能略有不同,如「離」字在古代寫作「離」。
他一直待在自己的小縣城裡,不思進取,真是瓦罐不離井上破。
離開、上破、瓦罐、不思進取、井上、小縣城
閉門不出、蛙泳井底、固步自封、局限思維
開放思維、追求進步、廣闊視野、積極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