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摔破;摔壞。 五代 齊己 《撲滿子》詩:“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 清 張潮 《幽夢影》卷下:“媸顔陋質,不與鏡為仇者,亦以鏡為無知之死物耳,使鏡而有知,必遭撲破矣。”
“撲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及用法如下:
撲破(拼音:pū pò)指摔破、摔壞,常用于描述物體因外力沖擊而破碎的狀态()。
五代·齊己《撲滿子》:
“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
此句以“撲滿”(儲錢罐)被打破後錢財散落,比喻事物最終被摧毀()。
清代·張潮《幽夢影》:
“使鏡而有知,必遭撲破矣。”
此處形容鏡子若有人類的感知,可能因照見丑陋面容而被摔碎()。
在部分語境中,“撲破”可引申為以強力迅速擊潰對方,例如戰争中勢不可擋的攻勢()。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撲破”的核心含義是“摔破”,常見于古典文學中。若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完整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撲破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石部。它的字形由17個筆畫構成。
撲破一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中,意思是碎裂、破損。在古代文人作品中,撲破通常用于描述物品的損壞或毀壞。
撲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撲破。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撲破的字形有所不同。石部的部首寫成石字頭,手部的部首寫成手字頭,整個字形給人一種古樸的感覺。
1. 他一拳打在牆上,結果牆磚撲破了。
2. 遊戲過程中,他的手機不小心摔了一下,屏幕撲破了。
撲破可以和其他字組成各種不同的詞語,例如:
1. 撲滅:表示用力消除或熄滅,比如撲滅火災。
2. 撲通:形容物體墜落或掉入水中的聲音,比如果實從樹上掉下來時發出的聲音就是撲通聲。
3. 鐵破:指鋼鐵殺人的刀劍,意味着非常鋒利的武器。
4. 破瓦:形容房屋倒塌或受損,比如飓風過後,房屋被吹得破瓦散了。
撲破的近義詞可以是擊破、破碎,而反義詞可以是完好或固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