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家臣奴仆與主人同居官職。語出《論語·憲問》:“ 公叔文子 之臣大夫 僎 與 文子 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你回去對家主説,倘若邊疆告捷,海宇承平,一定要叙功論賞,不但家主身榮,連你也有好處,少不得倣前徽, 文子 同升,與伊行,并事公家。”
關于“文子同升”的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釋義
該成語出自《論語·憲問》,原指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公叔文子的家臣僎(zhuàn)與主人一同晉升官職的現象。孔子對此評價“可以為文矣”,認為這體現了公叔文子知人善任的美德。
核心解析
使用提示
延伸思考
這種現象在春秋時期較為罕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流動性的萌芽。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論語》原文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的注解。
《文子同升》是一個成語,意為文學和道德一起提高或一同進步。它表示文學修養和個人品德的提升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文子同升》的拆分為:“文”由“⺄(立刀)”部首組成,總計2畫;“子”由“子”部首組成,總計3畫;“同”由“口”部首和“冂”部首組成,總計7畫;“升”由“⺄(立刀)”部首和“卂”部首組成,總計8畫。
《文子同升》源自《論語·為政篇》:“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中,“文子同升”這個成語為後人引用和解釋孔子的原話而得來。
《文子同升》的繁體字為「文子同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文子同升》可以寫作「文子同昇」或「文子同升」,字形略有變化。
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不僅提高了自身修養,也成功實現了《文子同升》。
文學、子女、同心、升華。
文質彬彬、德藝雙馨。
文無雙善、文不對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