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到南方的 楚國 去,卻駕車北行。比喻行為和目的相反。語本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下》:“先民有言:適 楚 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禦善。’此三者益侈,其去 楚 亦遠矣。”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詩:“欲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将適 楚 。” 金 元好問 《新齋賦》:“倀北轅以適 楚 ,将疇問而知津。”
“北轅適楚”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ěi yuán shì chǔ,字面意思是“駕着車往北走,卻想到南方的楚國”,比喻行動與目的完全相反,行為方式與預期目标背道而馳。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意義
成語通過“北轅”(車向北行)與“適楚”(目标是南方楚國)的對比,強調行為與目标的矛盾性。常用于批評做事方向錯誤、徒勞無功的情況。
深層引申
現代用法可擴展至批評脫離實際的決策或方法,例如:用高耗能方式追求環保目标,即可稱為“北轅適楚”。
文獻來源
典故邏輯
故事中,某人欲去楚國卻駕車北行,雖自誇馬快、資費足、車夫好,但因方向錯誤,條件越好反而離目标越遠。
語法功能
主謂式結構,多作謂語、定語,含中性或貶義。
例:制定政策若脫離實際,無異于北轅適楚。
近義詞與反義詞
成語中“適”意為“到”,“轅”指車轅(駕車工具),整體結構簡潔卻寓意深刻,反映了古代漢語以具體行為喻抽象哲理的特點。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申鑒》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