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陶制的炊器。《墨子·號令》:“葆宮之牆必三重,牆之垣,守者皆累瓦釜牆上。” 岑仲勉 注:“今世鄉間防偷盜爬越牆上,常嵌瓦礫碎片以防阻之,亦有置盆、罋者,即本文之‘累瓦釜牆上’也。”《後漢書·禮儀志下》:“瓦竈二,瓦釜二。” 宋 戴複古 《譚俊明雪中見訪從而乞米》詩:“地爐燒榾柮,瓦釜煮犁祈。”
(2).古代用作簡單的樂器。後以指粗俗的音樂或平庸的事物。 唐 柳宗元 《代人進瓷器狀》:“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硎之德。” 明 袁宏道 《虎丘遊記》:“﹝唱者﹞競以歌喉相鬭,雅俗既陳,妍媸自别……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題記》:“大器晚成,瓦釜以久。” 劉半農 《瓦釜集·自叙》:“集名叫做‘瓦釜’,是因為我覺得 中國 的‘黃鐘’,實在太多了。”參見“ 瓦釜雷鳴 ”。
瓦釜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的古典意象詞彙,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瓦釜原指古代陶土燒制的炊具,《釋名·釋宮室》記載"釜,炊器也,瓦為之"。《說文解字注》釋"釜"為"鬴屬",段玉裁注曰"今經典多作釜",證實其為古代常見炊具形制。考古發現印證,新石器時代已有陶釜遺存,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夾炭黑陶釜,印證其作為原始炊具的實用屬性。
二、文化喻義 該詞在文學語境中形成特殊象征體系:
三、現代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列兩義項: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楚辭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蘇轼詩集》)
“瓦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器物層面
古代作為炊具使用,如《墨子·號令》記載“累瓦釜牆上”,用于防禦;《後漢書》提及祭祀時用“瓦釜”()。
象征意義
與“黃鐘”(青銅樂器)相對,象征低劣或庸俗。如《楚辭·蔔居》中“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諷刺無德者居高位()。
文學化表達
明代袁宏道《虎丘遊記》以“瓦釜”形容粗俗歌聲,反襯高雅藝術()。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楚辭》《墨子》及唐代柳宗元作品。
暴強奔濑冰鑒壁中書不紮不長心大舂碓倒背手,倒背手兒道衣等子點書地戲斷喝蜂江風器否否浮謗拊鞷高漸離功衰古詩十九首合詞黃台之瓜還顧霍玉戛戛矯訛交辟進宴俊桀看殺空晴刳刀漣洏沒漂悶人墨鴉凝章蓬婆譴卻青雲獨步驅蹙戎寄襦褲讴入苙三突出生酒生刑繩削士禮書槅子訟愬素飡推延委卸五府午香先自寫據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