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襦袴歌"。
"襦褲讴"(亦作"襦袴歌"或"襦褲謠")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典故性詞語,特指百姓為頌揚地方官吏施行仁政、惠澤民生而創作的歌謠。其核心含義與用法如下:
字面拆解
字面直譯:歌頌(使百姓)有衣可穿的歌謠。
完整詞義
指百姓因地方官施行善政(如減輕賦稅、改善民生),生活得以溫飽後自發傳唱的頌歌,象征對清廉有為官員的感激與贊美 。
此詞典出《後漢書·廉範傳》:
東漢蜀郡太守廉範廢除當地夜間禁火舊令,允許百姓儲水防火,并推廣"火井"(天然氣)煮鹽。百姓獲益後作歌贊頌:
"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绔。"
(廉叔度來得太晚!不禁火令,百姓安居樂業。過去衣不蔽體,如今竟有五條褲子!)
後世遂以"襦褲讴"代稱此類頌揚德政的民謠 。
"襦褲"代表最基礎的生存需求,官吏若能滿足百姓溫飽,即被視為仁政,故該詞成為"良吏治績"的代名詞 。
強調歌頌源于民衆自發,體現傳統政治文化中"民心向背"對官員評價的重要性 。
常見于古代詩文,如唐代白居易《醉後狂言》:"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争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 暗含"襦褲"之思 。
收錄"襦褲讴"詞條,釋義為:"稱頌地方官吏惠民德政的歌謠。"(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原始典故出處,載于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強調"襦褲"喻指"百姓基本生活保障"(商務印書館,2014)。
分析"襦褲"在政治文化中的符號意義(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該詞今多用于曆史、文學研究領域,如:
宋代詩人黃庭堅在《寄題榮州祖元大師此君軒》中化用典故:"公家退食聽莺語,正是襦袴歌成時。"
借"襦袴歌"暗喻理想中的治世景象 。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 範晔. 《後漢書·廉範傳》. 中華書局, 1965.
: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4.
: 黃金貴. 《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關于“襦褲讴”的詞義解析如下:
1.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rú kù ōu(注音:ㄖㄨˊ ㄎㄨˋ ㄡ),由“襦”(短襖)、“褲/袴”(古代指套褲)、“讴”(歌頌)三個字組成,均為左右結構漢字。
2. 詞義解釋
該詞是“襦袴歌”的異寫形式,指古代百姓對官員德政的稱頌歌謠。典故源自東漢廉範任蜀郡太守時,因廢除舊制、便民利民,百姓作《五袴歌》贊其政績,後以“襦袴歌”代指此類頌揚。
3. 文學出處
宋代詩人王禹偁在《送陳侯之任同州》中寫道:“當有襦袴謳”,借典故表達對地方官員勤政愛民的期許。
4. 相關詞語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獻或詩詞引用中。如需進一步了解“襦袴歌”典故,可參考《後漢書·廉範傳》。
巴旦杏拔用悲詫哺饋伧俗蠶綿禅椅襯領垂愍出其不虞刀筆賈豎德便觝距定婚對诏放殛返躬防勇佛說凫葵公谷鈎秤顧思憾恚好尚話材回帆鹄嶺驕佷棘蘿酒旗星懶媠樂悅蓮步裂紙黎母靈掌邁爽面折人過蟛蚎品月切近的當漆硯上檻尚席懾剉參商身外物神宵識見受戮搜伏隨趁潭陁踏謡為時蚊蜹相杵協任齘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