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道所穿之服。 宋 林逋 《湖山小隱》詩:“步穿僧徑出,肩搭道衣歸。”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夫婦入道》:“﹝ 薩都剌 ﹞詩曰:‘洞門花落無人迹,獨坐蒼苔補道衣。’”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三八:“忽然 藍小山 穿着一件寶藍色的道衣念咒求雨。”
道衣是道教徒和部分佛教僧侶穿着的宗教服飾,具有獨特的文化内涵和形制規範。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道衣是道教修行者的專用服飾,又稱法服、道服或道裝。其核心特征為象征天地陰陽的形制設計,常見款式包含冠、裙、帔三要件。佛教傳入中國後,部分僧侶服飾也被稱作道衣,但更準确的稱呼應為僧衣。
曆史演變 ▪ 漢代起源:方士栾大曾着無袖羽衣(稱鶴氅),取意神仙飛升,成為早期雛形。 ▪ 南朝規範:陸修靜首次制定道教服飾制度,提出「月帔星巾,霓裳霞袖」的形制标準。 ▪ 唐代完善:張萬福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細化46條穿戴規則,強調服飾與修行儀軌的關聯。
主要分類(根據QQ閱讀的分類整理) | 類型 | 特征 | 使用場景 | |--------|----------------------------------|----------------| | 大褂 | 袖寬1.4尺,長及腿腕 | 日常修行 | | 得羅 | 袖寬1.8尺以上 | 宗教儀式 | | 戒衣 | 黃色黑邊,袖寬2.4尺 | 受戒典禮 | | 法衣 | 刺繡吉祥圖案| 高功法師專用 | | 衲衣 | 多層補丁| 雲遊打坐 |
象征意義 道衣設計蘊含道教宇宙觀:冠代表天圓,裙象征地方,帔喻陰陽二氣。顔色與紋樣常有五行對應,如黃色屬土表中央,青色屬木表東方等。
注:如需了解具體服飾制作工藝或曆代演變細節,可查閱《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三洞法服科戒文》等道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