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陶制的炊器。《墨子·号令》:“葆宫之墙必三重,墙之垣,守者皆累瓦釜墙上。” 岑仲勉 注:“今世乡间防偷盗爬越墙上,常嵌瓦砾碎片以防阻之,亦有置盆、罋者,即本文之‘累瓦釜墙上’也。”《后汉书·礼仪志下》:“瓦灶二,瓦釜二。” 宋 戴复古 《谭俊明雪中见访从而乞米》诗:“地炉烧榾柮,瓦釜煮犁祈。”
(2).古代用作简单的乐器。后以指粗俗的音乐或平庸的事物。 唐 柳宗元 《代人进瓷器状》:“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硎之德。” 明 袁宏道 《虎丘游记》:“﹝唱者﹞竞以歌喉相鬭,雅俗既陈,妍媸自别……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大器晚成,瓦釜以久。” 刘半农 《瓦釜集·自叙》:“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 中国 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参见“ 瓦釜雷鸣 ”。
“瓦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器物层面
古代作为炊具使用,如《墨子·号令》记载“累瓦釜墙上”,用于防御;《后汉书》提及祭祀时用“瓦釜”()。
象征意义
与“黄钟”(青铜乐器)相对,象征低劣或庸俗。如《楚辞·卜居》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讽刺无德者居高位()。
文学化表达
明代袁宏道《虎丘游记》以“瓦釜”形容粗俗歌声,反衬高雅艺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楚辞》《墨子》及唐代柳宗元作品。
《瓦釜》这个词是形容一个人的忧愁或者担心的心情。它常常用来比喻人们因为担心或忧虑而心力交瘁、困扰不安的状态。
《瓦釜》由瓦和釜两个字组成。其中,瓦的部首是瓦字底部的瓦,釜的部首是金字旁的金。瓦有五笔,而釜有八笔。
《瓦釜》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典故。相传,古时候的一位官员被贬到了一个偏远地方,他非常担心家中的亲人们会受到欺凌或困境,于是他经常忧心忡忡地守在家门口,以防止任何不测的发生。他的忧虑和焦虑之情如同一口瓦釜被悬挂在他的心上,无法释放。
在繁体字中,《瓦釜》写作「瓦釜」。
古时候的《瓦釜》写作「瓦鬲」,其中「瓦」的字形更接近实物,「鬲」的字形与现代的「釜」类似。
1. 他因为工作的压力太大,整天像是背着个瓦釜一样,几乎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2. 她担心孩子的将来,心中犹如瓦釜翻滚,难以安宁。
3. 他的经济困境让他的心情像是沉了个瓦釜,无法舒展。
瓦塔、瓦砾、釜底游鱼、釜中游鱼
牵挂、忧虑、焦虑、担心
心情舒畅、放松、无忧无虑、安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