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壁書 ”。亦稱“ 壁經 ”。 漢 代發現于 孔子 宅壁中藏書。近人認為這些書是 戰國 時的寫本,至 秦始皇 焚書坑儒時, 孔子 八世孫 孔鲋 (或謂 鲋 弟 騰 )藏入壁中的。 清 方東樹 《漢學商兌》卷中之下:“今謂《説文》未作,《五經》不得本解,殊為傎誤,至壁經自是古文……所謂書 孔氏 者,必是壁書本來字體如此。” 王國維 《觀堂集林·<史籀篇疏證>序》:“至 許 書所出古文,即 孔子 壁中書。”參見“ 壁中字 ”。
“壁中書”是中國古代文獻史上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與發現背景 指漢代在孔子舊宅牆壁中發現的古文經籍,包括《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數十篇。這些典籍是戰國時期的寫本,由孔子八世孫孔鲋(一說其弟孔騰)為躲避秦始皇焚書而藏于壁中。
文獻特征與學術價值 這些典籍用先秦古文書寫,字體形似蝌蚪,晉代稱為“科鬥文”。其發現引發漢代今古文經學之争,為研究先秦文字和儒家經典提供了珍貴材料。
延伸比喻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壁中書”引申為隱秘的知識或智慧,比喻深藏不露的寶貴資源。例如形容某機構内部蘊藏重要研究成果,可用“如壁中書般珍貴”作喻。
曆史争議 關于藏書者身份存在不同說法,部分學者認為是孔鲋,也有觀點認為是其弟孔騰。近現代研究普遍認定這批文獻為戰國時期抄本。
注:該詞條在《說文解字》等典籍中均有記載,其發現過程詳見《漢書·藝文志》。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篇章内容或學術争議,可查閱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