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周 代的太府、玉府、内府、外府、膳府。《列子·周穆王》:“五府為虛,而臺始成。” 張湛 注:“《周禮》:太府掌九貢九職之貨賄,玉府掌金玉玩好,内府主良貨賄,外府主泉藏,膳府主四時食物者也。”
(2).即明堂。《北史·牛弘傳》:“竊謂明堂者…… 黃帝 曰合宮, 堯 曰五府, 舜 曰總章,布政興教,由來尚矣。”《太平禦覽》卷五三三引 唐 成伯玙 《禮記外傳》:“ 唐 虞 為五府, 夏 謂太廟為世室, 殷 人謂路寝為重屋, 周 人謂五府為明堂。” 宋 範仲淹 《明堂賦》:“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3).古代五官署的合稱。所指不一。《漢書·趙充國傳》:“後 臨衆 病免,五府復舉 湯 。”《資治通鑒·漢宣帝神爵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丞相、禦史、車騎将軍、前将軍,併後将軍府為五府。”《後漢書·張楷傳》:“﹝ 楷 ﹞五府連辟,舉賢良方正,不就。” 李賢 注:“五府,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車也。”《周書·晉蕩公護傳》:“ 保定 元年,以 護 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令五府總於天官。”《資治通鑒·陳文帝天嘉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五府,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也。” 宋 趙昇 《朝野類要·稱謂》:“五府:兩參政,三樞密。”
(4).傳說中的仙人居所。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五府”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周代設立的五個重要官府,分别掌管不同事務:
“五府”是上古時期帝王處理政務的場所,如堯稱“五府”,舜稱“總章”,周代則稱為“明堂”,用于頒布政令、祭祀等。
不同曆史時期,“五府”所指官署不同:
在中醫中,“五府”指與五髒相表裡的五腑:
“五府”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常見于曆史制度、中醫理論及文獻典故。若需深入某一領域(如中醫髒腑關系),可參考專業文獻。
《五府》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一是左邊的“⺈”(豸部),二是右邊的“頁”(頁部)。它的總共有十筆。
《五府》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職官備》中,原指古代官署的五大部門:太常、司徒、司空、司寇、大司馬。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五府”,泛指行政機構、政府或者官署。
在繁體中文中,《五府》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五府”這個詞。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與現在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它對《五府》的寫法描繪是這樣的:“府,衣也。從庀,府有布,刀切。” 可以看出,當時的寫法更加簡練、符合字形的起源。
1. 五府之中,司寇負責刑罰事宜。
2. 這個城市的五府機構,各司其職,互相協作。
五府官、五府印、五府鼓、五府令、五府州等。
政府、行政機構、官府。
民間、非官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