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木工彈墨、斧削。引申指糾正,修改。 唐 韓愈 《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縱,無所統紀,然而不煩於繩削而自合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八·藝林伐山》:“有伐山者,有伐材者。伐材者已成之柱,略加繩削而已;伐山則蒐山開荒,自我取之。” 清 談遷 《與霍魯齋書》:“幸逢鴻匠,大加繩削。”
“繩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部分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比喻勤奮學習”,但這一用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更常見的用法仍以“修正、規範”為主,尤其在文學創作或學術讨論中,常用來形容對文字、行為的調整和完善。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權威解釋,可參考韓愈文集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繩削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繩」是指用紡成的纖維制成的長條狀物,用于捆綁、懸挂等,也可以表示聯結、牽引的意思;而「削」則是指削減、去除、刮削的動作。
「繩」字的左右兩側是「纟」部,表示與繩子相關的意思;而「削」字的左邊是「刂」部,表示與刀削相關的意思。根據部首的不同組合,可以方便地查找和學習漢字。
關于筆畫,「繩」字總共由8畫組成,「削」字總共由9畫組成,可以通過筆畫來區分不同的漢字。
「繩削」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常見的說法是源于古代《爾雅》一書,書中記錄着各種漢字的意義。然而,具體的來源尚難考證。
在繁體字中,「繩削」的寫法和簡體字是相同的,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以「繩」為例,古代的寫法多為「繩」,其中更注重強調纖維的交織狀态;而「削」字在古代寫作「舃」,與今天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繩削」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
1. 父親用繩削将木頭捆綁在車上,确保安全運輸。
2. 這個項目需要削減衆多條件,以便更加精簡和高效。
3. 師傅用繩削技術将竹子制成了精美的工藝品。
與「繩削」相關的組詞有「繩索」、「纖繩」等,都表示與繩子相關的概念。
近義詞包括「繩索」、「系繩」等,表示與繩子相似的詞語。
反義詞則是「繩解」,表示解開、松開繩子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