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彙券的意思、外彙券的詳細解釋
外彙券的解釋
外彙券,全稱中國銀行外彙兌換券,俗稱“外彙兌換券”、“外彙券”,為中國銀行發行,曾在************共和國境内流通、特定場合使用,面額與人民币等值的一種特定貨币,分為1979年和1988年二個版本,外彙兌換券自1980年4月1日開始流通。1995年1月1日停止使用,中國銀行回收。
詞語分解
- 外的解釋 外 à 與“内”、“裡”相對:外邊。外因。裡應(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國。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國”:外域。外賓。外商。 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
網絡擴展解釋
外彙券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一種特殊貨币憑證,其詳細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外彙券全稱中國銀行外彙兌換券,是中國銀行在1980年至1994年間發行的等值人民币憑證,用于特定場合流通。它并非法定貨币,而是含有外彙價值的支付憑證,性質類似代用券。
2.發行背景與時間
- 發行目的:為方便境外人士(如外賓、華僑)在中國境内消費,同時避免外币直接流通,促進外彙管理。
- 流通周期:1980年4月1日正式發行,1994年1月1日停止發行,1995年1月1日全面停止流通并回收。
3.面額與設計
- 面額種類:共發行7種面額(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包含1979年和1988年兩個版本。
- 設計特點:正面為中國風景名勝圖案(如長城、桂林象鼻山、長江三峽),背面為中英文對照的使用說明。
4.功能與特點
- 使用範圍:僅限指定場所(涉外酒店、友誼商店等)購買進口商品或支付服務費用,與人民币等值。
- 雙貨币制度:與人民币并行流通15年,形成獨特的雙軌制貨币體系。
5.曆史意義與收藏價值
- 經濟影響:反映了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特殊階段,促進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 收藏價值:因存世量少且具有曆史、藝術價值,現已成為錢币收藏市場的珍品,尤其1979年高面額券種備受青睐。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中國銀行曆史檔案或權威金融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彙券
外彙券是指可以用于外國貨币兌換的券票。外彙券是國家政府為了方便居民或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旅遊等活動而發行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彙券的拆分部首為“刂”和“幺”,其中“刂”是刀字旁,表示刀的形狀,而“幺”則表示一。根據筆畫,外彙券可以拆分為7個筆畫。
來源
外彙券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外彙券由“外彙”和“券”兩個詞組成,其中,“外彙”指的是國家間進行貨币兌換的行為,而“券”則表示一種證件或票據的意思。
繁體
由于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差異,外彙券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外彗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外彙券在古時的漢字寫法為「外幺酉券」。
例句
1. 昨天我去換外彙,使用了一張外彙券。
2. 外彙券的兌換率非常有利。
組詞
外彙兌換、外彙市場、外彙交易、外彙儲備
近義詞
兌換券、彙兌券
反義詞
國内券、内彙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