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奁的意思、卻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奁的解釋

亦作“卻奩”。拒受嫁妝。指《桃花扇》中 李香君 憤而拒絕權奸 阮大鋮 所贈嫁妝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第七出為《卻奁》。 周實 《<桃花扇>題辭》:“千古勾欄僅見之,樓頭慷慨卻奩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卻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拒受嫁妝,尤其與清代孔尚任的戲劇《桃花扇》中李香君拒絕權奸阮大铖所贈嫁妝的情節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來源與文學典故

  1. 基本釋義
    “卻”意為拒絕、退還,“奁”指古代女子陪嫁的妝奁(嫁妝)。合稱“卻奁”即拒絕接受嫁妝。

  2. 文學出處
    該詞源自《桃花扇》第七出《卻奁》。劇中名妓李香君得知權臣阮大铖(南明奸臣)假借他人名義贈送豐厚嫁妝後,憤然退回,以此表明不與奸佞同流合污的氣節。


二、字義分解與用法


三、文化意義與延伸

這一情節被後世視為氣節與操守的象征。李香君雖身份卑微,卻以“卻奁”之舉彰顯了不慕權貴、堅守道義的精神,成為文學史上經典形象。清代周實曾贊曰:“千古勾欄僅見之,樓頭慷慨卻奩時”。


若需進一步了解《桃花扇》劇情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孔尚任原著或權威文學解析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卻奁》的意思

《卻奁》(qiè l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責、斥責、責備”。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卻奁》由“卩”和“米”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4畫。

來源和繁體

《卻奁》來源于《說文解字》。

繁體漢字為「卻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卻奁》的寫法有所不同。

在秦漢時期,它的寫法為「卻斂」。

在唐宋時期,它的寫法為「卻斂」。

例句

他不停地卻奁着自己的同事,導緻整個團隊氣氛緊張。

她卻奁了孩子一頓,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組詞

卻奁不已、卻奁目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責罵、指責、譴責

反義詞:表揚、贊賞、誇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