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奁的意思、卻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奁的解釋

亦作“卻奩”。拒受嫁妝。指《桃花扇》中 李香君 憤而拒絕權奸 阮大鋮 所贈嫁妝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第七出為《卻奁》。 周實 《<桃花扇>題辭》:“千古勾欄僅見之,樓頭慷慨卻奩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卻奁(què lián)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女子在訂婚或結婚時拒絕接受男方的聘禮或嫁妝。這一行為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意義,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以表現人物的品格或立場。以下從釋義、文化背景及經典用例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卻”

    本義為“退卻”“推辭”,引申為拒絕、不接受。《說文解字》釋:“卻,節欲也”,強調主動回絕之意。

  2. “奁”(lián)

    原指古代女子盛放梳妝用品的鏡匣(如“妝奁”),後擴展指嫁妝或聘禮。《玉篇·匚部》載:“奁,盛鏡器也”,後泛指婚嫁財物。

合成詞義:拒絕接受婚嫁相關的財物饋贈,體現對物質利益的漠視或道德堅守。


二、文化背景與象征意義

在古代禮制中,“納征”(送聘禮)是婚姻“六禮”的關鍵環節,聘禮象征男方對婚約的誠意。女子“卻奁”的行為,往往被賦予以下内涵:


三、經典文學用例

最著名的典出清代孔尚任戲劇《桃花扇》第七出《卻奁》:

“脫裙衫,窮不妨;布荊人,名自香。”

劇中女主角李香君拒絕權貴阮大铖所贈妝奁,以明不與奸黨同流之志,成為“卻奁”的典範。此情節凸顯其民族氣節與道德操守,被後世譽為“風骨之舉”。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卻奁”詞條,釋義為“女子拒收聘禮”,引《桃花扇》為例證。

    查看詞條(需訂閱訪問)

  2. 《辭源》(修訂本)

    釋“奁”為“嫁具”,并注“卻奁”典出《桃花扇》。

    商務印書館官網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對“卻”“奁”二字的形音義考據。

    中華經典古籍庫(檢索“卻”“奁”條目)


“卻奁”不僅是拒收財物的具體行為,更承載了古代文化中對道德操守的推崇,其内涵通過《桃花扇》等經典作品得以流傳,成為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獨特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卻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拒受嫁妝,尤其與清代孔尚任的戲劇《桃花扇》中李香君拒絕權奸阮大铖所贈嫁妝的情節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來源與文學典故

  1. 基本釋義
    “卻”意為拒絕、退還,“奁”指古代女子陪嫁的妝奁(嫁妝)。合稱“卻奁”即拒絕接受嫁妝。

  2. 文學出處
    該詞源自《桃花扇》第七出《卻奁》。劇中名妓李香君得知權臣阮大铖(南明奸臣)假借他人名義贈送豐厚嫁妝後,憤然退回,以此表明不與奸佞同流合污的氣節。


二、字義分解與用法


三、文化意義與延伸

這一情節被後世視為氣節與操守的象征。李香君雖身份卑微,卻以“卻奁”之舉彰顯了不慕權貴、堅守道義的精神,成為文學史上經典形象。清代周實曾贊曰:“千古勾欄僅見之,樓頭慷慨卻奩時”。


若需進一步了解《桃花扇》劇情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孔尚任原著或權威文學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昂首擺格避雷線常世佁儗辭學釣鳌手地震學東陵瓜法定繼承發舉墳地改絃更張鲠氣光天丱髦挂绶孤絶瞽言萏議橫口花機回駁堅陳健鬭佳作景炎今文尚書糾讦軍都軍陣狂士蜫蠕遼患冽冽鹿尾茂名市瞑眩内含内書房溺死牛欄巧垂屈埋儒艮紗屜子審音適銷疏班輸币樞臣水甬熟衣司馬稱好瑣賤天耳通體外受精同濟大學讬紙媦壻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