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爐熏 ”。
爐薰(lú xūn)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語境,其核心含義指香爐中燃燒香料散發的煙氣或香氣,後引申為熏陶、教化之意。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文化解析:
香爐煙氣
指古代香爐焚燒香料時産生的袅袅青煙與芬芳氣息。古人以爐薰淨化空氣、營造雅境,如宋代蘇轼《台頭寺步月》雲:“爐薰霭霭留香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23頁)。
熏陶教化
由“香氣浸潤”引申為道德、文化對人的潛移默化影響。如《宋史·樂志》載:“爐薰被寰宇,聖德格神人”,喻帝王德政教化四方。
來源:《辭海》(第6版,第4231頁)。
禮儀象征
古代祭祀、宴飲、書畫時必設爐薰,以示莊重。《禮記》載“燔柴于奧”即指祭祀焚香,爐薰成為禮制符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987頁)。
文人雅趣
文人書齋常置香爐,以爐薰伴讀,如陸遊“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谿詩”。
來源:《中文大辭典》(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第15冊,第321頁)。
“爐薰豈惜焚,玉露自涓涓”——以爐薰喻高潔品性需長期修養。
“教化如爐薰,漸染之久,自然馨烈”——強調教化如香氣浸潤,需持久方顯成效。
現代漢語中“爐薰”多見于詩詞、仿古文體或文化論述,如:“茶煙輕揚,爐薰細袅,一室清和意趣”。其文化意涵仍承載傳統雅生活的審美意象。
權威參考來源:
關于“爐薰”的詳細解釋如下:
“爐薰”是“爐熏”的異體寫法,主要有兩層核心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爐薰”可引申為: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提到的“食物煙熏味”屬于非主流釋義,可能與“爐熏”本義無關,建議以權威文獻解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全唐詩》等典籍。
蚌帆便民房冰囊布新承平盛世沖真稠木丹頂鶴蕩主倒戈登泰山記電站地澀對嘴對舌多早晚犯鱗飛晖費呂粉骨捐軀諷旨鬼祠辜榷皇祖駕海教笞甲正酒海救寒莫如重裘拉談夢筆生花渑池會蔑有甯觐屏放棄代寝閤卻鼠刀容錯入立生善審視深遠石台十位束崖送達遂爾殄悴天造草昧鐵索蹄窪頽頓晚耄丸泥文學作品缃軸仙人花小襦攜掣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