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邏娑 ”。
“邏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曆史地理名稱
邏莎是“邏娑”的異寫形式,指唐代吐蕃的都城“邏些”,即今西藏拉薩市。例如《敦煌變文集》中提到的“邏莎城頭烽火靜”,便指此地。這一名稱在古文獻中常出現,用于描述吐蕃政權的核心區域。
器物代稱
因邏莎(邏些)盛産優質檀木,唐代文獻中也将用當地木材制作的精美琵琶稱為“邏莎”或“邏娑”。如劉景複的詩句“勝兒調弄邏娑撥”,即借指此類樂器。
其他說明:
邏莎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部首“辶”和“艹”組成。
邏莎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數分别是:“辶”(走之辶,3畫)和“艹”(艸字底的艹,6畫)。
邏莎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常見,它是由這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新詞。在字義上,邏莎通常用來形容一種花卉的名稱,這種花卉生長在邏輯的環境中,并具有柔弱的特征。
邏莎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時候,邏莎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這個詞彙不常見,目前還沒有找到具體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個使用邏莎這個詞的例句:
邏莎花兒在秋風中搖曳,顯得格外柔美。
組詞:
1. 邏輯(luó jí)
2. 邏輯性(luó jí xìng)
3. 邏輯學(luó jí xué)
近義詞:
1. 莎草(shā cǎo)
2. 葦草(wěi cǎo)
3. 菖蒲(chāng pú)
反義詞:
1. 堅強(jiān qiáng)
2. 剛毅(gāng yì)
3. 強壯(qiáng zhuà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