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各部所執的有關教義的見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説法,而諸異議部執不同。”
“部執”是一個佛教術語,主要指佛教不同部派對教義見解的分歧或所持觀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源自梵語“Nikāya”,指佛教分裂後形成的各派别對教義的不同理解和堅持。例如,部派佛教時期(約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上座部與大衆部因戒律、教理分歧形成“根本分裂”,後續又衍生出更多支派,各自持有特定教義。
語境應用
常見于佛教經典與曆史文獻。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諸異議部執不同”,描述不同部派在教義上的争論。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部執”解釋為“部署與執行工作”,但這一用法在主流文獻中罕見,可能與佛教術語混淆或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建議查閱《異部宗輪論》等佛學典籍,或參考權威佛教辭典以深入理解。
部執(bù zhí)是一個漢字詞語,可拆分為“部”和“執”兩個部分。
部(bù)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表示與軍事和軍隊相關的事物。它由“阝”和“廾”兩個部分構成,意為防守土地。
執(zhí)是由手的意義演變而來的漢字,表示拿取或握持。它由“扌”部分和“丸”部分構成。
《部執》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既有古代行軍的意味,又有治理事務的含義。在古代,部執是指帶領軍隊出征的将領或掌管軍務的地方官員。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主管、負責某個具體事務的人。
在繁體字中,“部執”一詞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沒有特殊變化。
古時候,“部執”在漢字的寫法上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有時會将“部”寫作“釆”,将“執”寫作“扌寺”,但這種寫法已經較少使用。
例句:“他是部執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專家,對于古代建築的修複十分有經驗。”
與“部執”相關的詞語還有:“部門”、“執掌”等。近義詞有“主管”、“負責人”,反義詞可以是“下屬”或“從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