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圖志的意思、圖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圖志的解釋

附有地圖的地志書。如 唐 李吉甫 有《元和郡縣圖志》、 清 魏源 有《海國圖志》。 宋 陳亮 《重建紫霄觀記》:“考其圖志,皆缺裂不全。” 清 林則徐 《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臣甫經到省,於各處島澳口門,尚未親歷,現在檢閲圖志,先與督撫臣在省互相講求。”


同“ 圖志 ”。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二》:“ 海州 東海縣 西北,有二古墓,圖誌謂之 黃兒墓 。” 金 王若虛 《門山縣吏隱堂記》:“ 門山 之公署,舊有 三老堂 ……意所謂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圖誌而無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圖志"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本體釋義 "圖志"由"圖"與"志"二字構成會意結構。《說文解字》釋"圖"為"畫計難也",本指謀劃,後引申為圖像;"志"在《爾雅》中訓作"記也",指系統記載。二者合稱特指以圖像為主體、文字為輔助的典籍形式,如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将"圖志"歸入史部地理類,強調其"圖經地緯,詳載方輿"的特征。

二、曆史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所載"圖書秘記",至唐代形成固定體例。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開創了古代圖志編纂範式,其序言闡明"圖則作繪之名,志則記事之史"的編撰原則。宋代以後,地方圖志編纂形成制度,如《元豐九域志》規定"州縣圖經,每三年一造送史館"。

三、現代延伸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圖志"既保留傳統方志功能,又衍生出新型載體。如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以圖像為主、輔以文字說明的著作體裁",涵蓋地圖集、專業圖譜等類型。中國科學院主持編纂的《中國植物志》《中國動物志》等系列著作,均沿襲了"圖志"的學術傳統。

典型文獻例證包括魏源《海國圖志》(1842年)開近代世界地理研究先河,以及當代《北京曆史地圖集》(1988年)運用現代測繪技術續寫圖志傳統。這些典籍通過圖像與文獻互證,構建起獨特的時空認知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圖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傳統定義
    指附有地圖的地志書,結合圖像與文字記錄地理、曆史等信息。例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和清代魏源的《海國圖志》,均以地圖與文字并重的形式呈現地方風貌。

  2.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可擴展為通過圖像(如攝影、圖解)與文字結合的方式記錄事物,例如攝影展、專題圖冊等。


二、結構特點

  1. 圖文比例
    傳統圖志通常采用“一圖一經”的體例,即地圖與文字相輔相成,内容占比均衡。例如《元和郡縣圖志》中,地圖與文字共同構成完整的地理信息體系。

  2. 與方志的區别
    方志以文字為主,圖為輔(如宋代《元豐九域志》僅3卷為圖),而圖志更強調圖文并重。


三、曆史實例

  1. 代表性著作

    •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中國現存最早的全國性地理總志,記錄州縣沿革、山川物産等。
    • 清代《海國圖志》:魏源編纂,系統介紹西方地理與科技,推動近代思想啟蒙。
  2. 應用場景
    古代官員常參考圖志處理政務,如林則徐在洋務中曾查閱圖志以制定策略。


四、其他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著作内容,可參考《海國圖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原文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幫手别有用心丙穴補集叱名大蟲不吃伏肉大路活調平丁艱敵探遁迹潛形多端防墓附和貴價悍吏厚生利用恚怨火迫酂侯甲膽鲛室饑寒交湊妓籍驚奇舊時風味開擴空首理産隸農美顔賠帳披校鋪平跂蛲親近嚷叫人類渣滓人身權利蓐勞若此僧俗僧主生山適所收索霜缣書簿素蟻田萊同舉同業徒骥诿卸無量心無聞物狀相沿成俗消聲滅迹夏聲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