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和的意思、附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和的解釋

[echo;chime in with;follow;parrot;in chorus;trail after] 隨着别人說或做

點頭附和

詳細解釋

(1).對别人的言行隨聲應和(多含貶義)。 唐 孫樵 《罵僮志》:“口口附和,不敢指破。”《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或時唾駡 嚴 賊,地方人等齊聲附和。” 茅盾 《一個女性》三:“雖然不好說他們是共同造謠,至少是附和者。”

(2).依附勾結。 宋 葉適 《國子監主簿周公墓志銘》:“聲連勢合,附和傾朝廷。”《明史·鄒智傳》:“ 李林甫 、 牛仙客 與 高力士 相附和,而 唐 政不綱。”

(3).響應,追隨。 ********* 《革命原起》:“自同盟會成立以後,則事體日繁,附和日衆。”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何況是同知前程,更無須附和新學,自居于逆黨了。”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附和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附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hè,其核心含義是對别人的言行因贊同而表示應和、追隨,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缺乏獨立見解的盲從行為。

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在言語或行動上追隨他人,多用于描述無主見地隨聲應和。例如:“隨聲附和”“點頭附和”。

  2. 情感色彩

    • 貶義為主:多指因盲從或畏懼權威而被動跟隨,如《文明小史》中批評“附和起新黨”。
    • 中性用法:少數情況下可表示單純響應,如孫中山提及革命“附和日衆”。
  3. 曆史與用例

    • 唐代孫樵《罵僮志》中已有“口口附和”的用法,形容不敢質疑的應和。
    • 茅盾在《一個女性》中描述“附和者”暗含對造謠者的批評。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贊同、擁護、贊成(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
    • 反義詞:反駁、反對。
  5. 典型造句
    “我們應有主見,而非人雲亦雲、隨聲附和。”

擴展說明:

“附和”在特定語境下也可指依附勾結,如《明史》中“附和傾朝廷”,但此用法較少見。日常使用中需注意其負面傾向,避免誤用為積極支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附和 (fù hé)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附和(fù hé)的意思是對别人的言論或行動表示贊同或支持。在交流中,附和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理解。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附和的拆分部首是阝(邑)和口。它的總筆畫數是4畫。 來源: 附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廣韻》這部古代字典中,被用來描述人們對别人的意見和行為做出回應的态度。 繁體: 附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附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附和通常以「附合」或「附㪗」的形式出現。㪗是古代的一個字形。 例句: 1. 這位老師總是附和學生們的發言,鼓勵他們自由表達。 2. 他不僅附和了我的意見,還給了我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組詞: 附和可以和其他詞語組成一些常用的詞組,例如附和者、附和型、附和讨好等等。 近義詞: 贊同、同意、響應、應和 反義詞: 反對、不贊同、不理睬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