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有地图的地志书。如 唐 李吉甫 有《元和郡县图志》、 清 魏源 有《海国图志》。 宋 陈亮 《重建紫霄观记》:“考其图志,皆缺裂不全。” 清 林则徐 《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臣甫经到省,於各处岛澳口门,尚未亲歷,现在检閲图志,先与督抚臣在省互相讲求。”
同“ 图志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 海州 东海县 西北,有二古墓,图誌谓之 黄儿墓 。” 金 王若虚 《门山县吏隐堂记》:“ 门山 之公署,旧有 三老堂 ……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图誌而无得。”
“图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传统定义
指附有地图的地志书,结合图像与文字记录地理、历史等信息。例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和清代魏源的《海国图志》,均以地图与文字并重的形式呈现地方风貌。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可扩展为通过图像(如摄影、图解)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记录事物,例如摄影展、专题图册等。
图文比例
传统图志通常采用“一图一经”的体例,即地图与文字相辅相成,内容占比均衡。例如《元和郡县图志》中,地图与文字共同构成完整的地理信息体系。
与方志的区别
方志以文字为主,图为辅(如宋代《元丰九域志》仅3卷为图),而图志更强调图文并重。
代表性著作
应用场景
古代官员常参考图志处理政务,如林则徐在洋务中曾查阅图志以制定策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著作内容,可参考《海国图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原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图志》是指以图表形式记录事物的书籍或材料,用来传播知识和展示事物的特点和状态。这种形式常见于地理、历史、志书等领域。
《图志》的拆分部首是⺶(走),共6个笔画。
《图志》一词源于古代汉字,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圖志」。
在古代汉字中,「图志」的写法较为简单,没有复杂的结构变化。只是在现代简化字中,笔画数量和部首顺序发生了变化。
1. 这本《图志》详尽地记录了这片土地的地形和资源分布。
2. 学生们利用《图志》进行地理学习,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图书:指以图表或文字形式记录知识的书籍。
- 志书:指以记述事物或探索某一领域为主题的书籍。
- 图谱:指以图形化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某一领域的全貌。
- 地志:指以图表形式详细介绍地理特征、历史沿革等的书籍。
- 口述:指通过口头语言传达信息,而不使用图表或文字记录。
- 文志:指以文字记录事物特征和情况的书籍。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报刊报施被旨鬓发猜毁尘雾迟缓赤蛇酬功报德畜仁楚相断蛇逮亲瘅恶司大判地久天长定器盾威繁响反支蜂虿入怀,解衣去赶鳏惸孤公固自函谷丸涵映核产何缘降礼江阴旌钺宽打困勉浪梗乐子猎郎慄冽灵露令主模状闹意气平繇凭噫煔灼青亩其外三迁社会贤达神孙史笔耸切讨底,讨底儿土粉子脱易妄动无表雪王章贤名仙逝鸮鸟生翼械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