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潛形的意思、遁迹潛形的詳細解釋
遁迹潛形的解釋
謂隱藏蹤迹和身形。 明 張景 《飛丸記·園中落阱》:“若要行刺呵,要隱。當遁跡潛形,翦蔓除根纔事隱。”
詞語分解
- 遁迹的解釋 避世;隱居;使人不知蹤迹遁迹空門詳細解釋亦作“遯跡”。見“ 遁迹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猶隱居;隱迹。《晉書·文苑傳·李充》:“政異徵辭,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尋響窮年,刻
- 潛形的解釋 隱藏形迹。 唐 呂岩 《酹江月》詞:“水虎潛形,火龍伏體,萬丈毫光烈。” 明 郎瑛 《七修續稿·事物·戴進傳》:“ 戴 嘗奔走南北,動由萬裡,潛形捉筆,經幾春秋,無利祿以繫之也。” 明 張四維
網絡擴展解釋
“遁迹潛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ùn jì qián xí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釋義
- 核心含義:指隱藏蹤迹和身形,形容徹底隱匿、不露行迹。
- 逐字解析:
- 遁:逃避、隱藏;
- 迹:蹤迹、行蹤;
- 潛:潛伏、藏匿;
- 形:形迹、外貌( )。
2.出處
- 最早出自明代張景的戲曲作品《飛丸記·園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隱。當遁迹潛形,翦蔓除根才事穩。”()。
3.用法與例句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賓語,描述刻意隱藏的行為。
- 現代例句:
- 犯罪嫌疑人遁迹潛形,躲避警方追捕。
- 這位明星退圈後遁迹潛形,多年未公開露面( )。
4.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銷聲匿迹、隱姓埋名、藏形匿影。
- 反義詞:抛頭露面、招搖過市。
5.記憶技巧
- 可拆解為“遁迹”(隱藏蹤迹)和“潛形”(藏匿身形),結合動作場景理解(如躲避追捕或隱居)()。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古籍原文,可參考《飛丸記》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迹潛形》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隱藏自己的行蹤和身份,躲避别人的追捕和追蹤。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辶、身、水,筆畫數為19。它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考證,可能是源自于古代文獻或者傳統故事。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遁蹤潛形」。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由于沒有具體的相關資料,無法給出明确的古代寫法。以下是一個例句:他逃亡期間必須遁迹潛形,以免被抓獲。關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目前很難給出确切的答案,因為『遁迹潛形』一詞在常用詞彙中的使用頻率較低,所以相關的信息較為有限。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