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行禮的一種形式。九拜之一。《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 鄭玄 注:“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 賈公彥 疏:“空首者,先以兩手拱至地,乃頭至手,是為空首也,以其頭不至地,故名空首。”《穆天子傳》卷五:“天子賜 許男 駿馬十六, 許男 降,再拜空首,乃升平坐。”
“空首”是古代中國禮儀中的一種跪拜形式,屬于“九拜”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動作分解
空首指行禮時雙手拱至地面,頭部俯低至手背位置,但額頭不觸地。這一動作區别于“稽首”(頭觸地)和“頓首”(叩頭觸地),因此得名“空首”。
曆史背景與典籍記載
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祝》,被列為九拜的第三位,鄭玄注“空首即拜手”,賈公彥進一步解釋其動作細節。在《穆天子傳》中也有“許男降,再拜空首”的實例記載。
與其他禮儀的區别
應用場景
多用于接受賞賜、正式會面等場合,如《穆天子傳》中諸侯接受天子賜馬時行空首禮,既表敬意又顯身份差異。
文化意義
空首體現了古代禮制中“敬而不卑”的等級觀念,通過身體動作的幅度差異區分尊卑關系,是周代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周禮》《穆天子傳》等典籍原文。
《空首》(kōngshǒu)是一個漢字詞,表示頭腦空虛、思維不集中的狀态。通常用來形容人的精神狀态不佳,思考能力不強。
《空首》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穴”(yuè)部,表示洞穴或腔室;右邊的是“首”(shǒu)部,表示人的頭部。它有6個筆畫。
《空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中,原文是“空虛其心”。“空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來形容人的精神狀态不好。在繁體中,它的字形與簡體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書中,我們可能會見到《空首》的古代寫法為“空首”,即将“穴”部放置于上方,而将“首”部放置于下方。
1. 他今天考試考得很差,可能是因為心情不好,總是空首。
2. 最近工作壓力大,我經常感到空首,無法集中精力。
1. 空虛(kōngxū):指沒有實質内容或虛幻無物的狀态。
2. 空洞(kōngdòng):指思想、言談等沒有内容或缺乏深度的狀态。
1. 糊塗(hútu):形容思維不清晰,不明就裡。
2. 發呆(fādāi):指出神思考、心不在焉。
1. 清晰(qīngxī):指思維明确、明白。
2. 專注(zhuānzhù):指集中注意力、精神高度集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