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佛菩薩普度無量衆生而應具有的精神。計有四種,即:給衆生歡樂為慈無量心;救衆生于苦難為悲無量心;見衆生離苦得樂而喜,為喜無量心,對衆生無憎無愛,一視同仁,為舍無量心。 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昔者大師判八教曰:藏、通别、圓、頓、漸、秘密、不定……自初禪、四禪、四無量心,展轉至於師子奮迅三昧,漸也。”
無量心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佛菩薩為普度無量衆生所具備的四種精神境界,合稱“四無量心”。具體解釋如下:
慈無量心
給予衆生安樂與幸福,以無私的善意對待一切生命。例如幫助他人脫離困境、傳遞正向能量,體現“予樂”的核心。
悲無量心
救拔衆生苦難,以同理心感知他人痛苦并主動施以援手。佛教倡導“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奉獻精神,強調超越自我局限的悲憫。
喜無量心
見衆生離苦得樂而生歡喜,無論親疏敵友。這種喜悅不摻雜嫉妒或攀比,是對他人成就的純粹隨喜。
舍無量心
以平等心對待衆生,不執着于愛憎分别。如《漢典》所述,需做到“無憎無愛,一視同仁”,破除偏執與分别心。
修習意義:四無量心不僅是修行者的精神準則,也被視為積累福報、淨化心靈的途徑。通過擴展慈悲喜舍的邊界,最終達到“無量”境界,即超越個體與時空限制的普遍關懷。
無量心是一個佛教術語,意思是無限廣大的心志、心念、心态。它由兩個字組成,無量和心。無量意為沒有限制、無盡、廣大;心則代表内心、心靈。
無量的部首是無,心的部首是心,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4和4。
無量心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無量壽經》中,意味着具有無限廣大的心态和善念。這個詞後來逐漸被廣泛運用于佛教教義和修行的過程中。
《無量心》的繁體寫法為「無量心」。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所以「無量心」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無量心」。
1. 心中充滿無量心,才能真正體驗到内心的甯靜。
2. 擁有無量心的人,對他人的苦難和困境總能給予無盡的關懷和幫助。
無量慈心、無量功德、無量智慧。
廣大心、寬廣心、無邊心。
狹隘心、有限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