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such] 如此;像這樣子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 今》
(1).此,這;這些。《穀梁傳·定公四年》:“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此時可矣。”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七:“若猶‘此’也……連言之則曰‘若此’,或曰‘此若’。” 王引之 《太史公自序》:“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别也。”《史記·淮陰侯列傳》:“若此,将軍之所長也。”
(2).如此,這樣。《韓詩外傳》卷六:“日月之明,徧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見。今公之君若此也。”《後漢書·劉玄傳》:“諸将識非 更始 聲,出皆怨曰:‘成敗未可知,遽自縱放若此!’”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 薛君曹 疏澹若此,何無異人降止?”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行樂》:“凡此皆言秉彜至好,出自中心,故能愉快若此。”
“若此”是漢語中常見的代詞性短語,由“若”和“此”組合而成,表示“像這樣”“如此”或“這樣的情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解釋為“如此,像這樣的程度或狀态”,強調對前述内容的具體指代或類比。
從語義構成看,“若”表示“如同、好像”,具有比喻功能;“此”為近指代詞,特指上文提及的事物或狀态。二者結合後,常用于文言文和現代書面語中,既可獨立成句,也可作狀語或補語。例如《莊子·逍遙遊》中“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其中“若是”即“若此”的變體用法。
該詞在語言演變中呈現以下特征: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若此”在唐宋散文中常與反問句式結合,例如韓愈《師說》“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若此之論,實啟後世師道之辯”,通過設問強化論證邏輯。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化表達,保留着文言語體的莊重感。
“若此”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代詞用法
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相當于“此、這、這些”,多用于先秦文獻。例如《穀梁傳·定公四年》中的“若此時可矣”。
副詞用法
表示方式或程度,相當于“如此、這樣”。如《呂氏春秋·察今》的“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評價行為方式
《刻舟求劍》通過“求劍若此”批評刻闆思維,此處的“若此”指“像這樣(刻記號尋劍)”。
表達感慨或反問
如《韓詩外傳》用“今公之君若此也”暗含對現狀的不滿。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引用,如“若此情長久”等文學化表達。需注意古義與今義的承接關系,避免混淆(如誤釋為“如果”屬錯誤用法)。
以上解析綜合了《漢典》權威釋義及多部古籍用例,完整文獻參考可查閱、4、5、8、9等來源。
抱戴寶镂北極熊褊傲波若罷士簿帳殘替層見疊出陳隋調酬決倒憋氣定傾丢窵匪唯浮兢俛拾地芥趕工高速鐵路規取詭黠恒分衡館火葬江壖戒禁扃牖積殃距境考立買犁賣劍蠻做面決明水墨策魔鬼南唐二主甯意曲錄桡人人師蹂抑三接傷殘深衣世界環境日收拾誰生松癱讨印跳井通幔僮史同義詞沃頭五器暇刻香節仙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