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若此的意思、若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若此的解釋

[so;such] 如此;像這樣子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 今》

詳細解釋

(1).此,這;這些。《穀梁傳·定公四年》:“君若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此時可矣。”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七:“若猶‘此’也……連言之則曰‘若此’,或曰‘此若’。” 王引之 《太史公自序》:“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别也。”《史記·淮陰侯列傳》:“若此,将軍之所長也。”

(2).如此,這樣。《韓詩外傳》卷六:“日月之明,徧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見。今公之君若此也。”《後漢書·劉玄傳》:“諸将識非 更始 聲,出皆怨曰:‘成敗未可知,遽自縱放若此!’”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 薛君曹 疏澹若此,何無異人降止?”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行樂》:“凡此皆言秉彜至好,出自中心,故能愉快若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若此”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代詞用法
    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相當于“此、這、這些”,多用于先秦文獻。例如《穀梁傳·定公四年》中的“若此時可矣”。

  2. 副詞用法
    表示方式或程度,相當于“如此、這樣”。如《呂氏春秋·察今》的“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二、結構分析

三、典型用例

  1. 評價行為方式
    《刻舟求劍》通過“求劍若此”批評刻闆思維,此處的“若此”指“像這樣(刻記號尋劍)”。

  2. 表達感慨或反問
    如《韓詩外傳》用“今公之君若此也”暗含對現狀的不滿。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引用,如“若此情長久”等文學化表達。需注意古義與今義的承接關系,避免混淆(如誤釋為“如果”屬錯誤用法)。


以上解析綜合了《漢典》權威釋義及多部古籍用例,完整文獻參考可查閱、4、5、8、9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若此的意思

《若此》是一個成語,用于表示“如果是這樣”的意思。在句子中常常用來引出一個假設條件或假設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若此》由兩個部首組成:若(艹)和此(彳)。其中“若”部首的筆畫數為4,而“此”部首的筆畫數為8。

來源

《若此》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四年》:“乃呼成侯,曰:‘胥衣!若此!不勉而行,如從朕言,能無惠?’”意思是“呼喚成侯說:‘衆臣平素服從我的話,如今這樣從我的話行動,不用我再勸勉,自然就能保佑你們了嗎?’”。後來,這個成語演變為現在的意思。

繁體

《若此》的繁體字為「若此」。

古時候漢字寫法

中國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若是寫成「若幹」,此字則寫作「此幹」。

例句

1. 若此之謎終于被解開了。

2. 若此般行迹可見,必然引起懷疑。

組詞

若是、若無、若即、此時、此刻、此外等。

近義詞

若是、假如、如果、倘若。

反義詞

真實、确實、實在、當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