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蟲不吃伏肉的意思、大蟲不吃伏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蟲不吃伏肉的解釋

謂真正的強者不欺已經服輸的弱者。《水浒傳》第二回:“他們直恁義氣!我若拿他去解官請賞時,反教天下好漢們恥笑我不英雄。自古道:‘大蟲不吃伏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蟲不吃伏肉”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漢語俗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1. 字面本義:

    • 大蟲:在古代漢語中,“大蟲”是老虎的俗稱。這一稱呼源于古人對猛獸的敬畏和避諱,用“蟲”泛指動物,而“大蟲”即指百獸之王老虎。
    • 伏肉:“伏”指趴下、倒下、降服;“肉”指動物的肉體。因此,“伏肉”指已經倒下、失去反抗能力的獵物或屍體。
    • 整體字面意思:老虎(作為強大的捕食者)不吃已經倒下、沒有生命迹象或完全喪失抵抗能力的獵物。這反映了老虎作為頂級掠食者的某種“驕傲”或“原則”,即它傾向于捕食活物,享受狩獵的過程,或是不屑于吃死物(可能因腐壞或不符合其天性)。
  2. 引申義/比喻義:

    • 這句俗語的核心在于其引申的寓意。它常用來比喻:
      • 強者不欺淩弱者:真正的強者(如老虎)不會去欺負、壓制那些已經處于絕對劣勢、毫無反抗能力的人(伏肉)。這體現了強者的氣度、自尊或某種“江湖道義”。
      • 不乘人之危:在對方已經處于困境、危難之中時,有原則、有氣節的人不會趁機落井下石,占對方的便宜。
      • 有所為有所不為:即使是強者,也有其行為的底線和原則,并非無所不為。它強調了力量與道德的結合,真正的強大包含了克制和仁慈。

出處與權威性參考: 此俗語雖廣泛流傳于民間口語和文學作品中,但具體的最早書面出處難以精确考證。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強者倫理和江湖道義的觀念。其含義在權威漢語工具書中亦有體現:

用法示例:

“大蟲不吃伏肉”以老虎的習性作比,生動地傳達了強者應具備不欺淩弱小、不乘人之危的道德準則和行為風範。

網絡擴展解釋

“大蟲不吃伏肉”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學的成語,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字面意思是“老虎(大蟲)不吃已經死亡或臣服的獵物(伏肉)”,比喻真正的強者不會欺淩已經服輸或無力反抗的弱者,強調高尚的品德與俠義精神。

詞源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水浒傳》第二回。書中描寫九紋龍史進擒獲少華山頭領陳達後,面對朱武、楊春的求情,史進因“大蟲不吃伏肉”的信念選擇釋放陳達,體現了不欺壓弱者的俠義原則。

引申意義

  1. 品德層面:指有才能、有修養的人不與卑鄙之人為伍,不做違背道義之事();
  2. 處世智慧:提醒人們寬宏大量,對弱者或已屈服者應包容而非趕盡殺絕()。

使用場景

近義表達

“英雄不欺無名輩”“窮寇莫追”等均強調對弱者的尊重與克制。

如需了解具體出處情節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水浒傳》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避寂秉職不想道察訪撤茶出判慈柔村壟戴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單阏丹穴跺擡惡客焚風風情月思福如東海關生駭目振心旱谷後起畫虎成狗懷念灰灺溷揉漸染機鍵謹靜矜量進途居居開講婪索老姥兩京劉備旅路旅逸旅占名高天下名聲溥洽乾覆切身體會清逸芹茆慽慽騎省氣歇羣俗時棟説詞頭槎推換頑具蔚為大觀委咽五濁惡世小飯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