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星的意思、土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星的解釋

[Saturn] 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六個行星,繞太陽公轉周期約為29.5年,自轉周期約10小時2分,表面溫度為150°C。體積比木星略小,比地球約大七百五十倍,是九大行星中第二個大行星。有一個光環和十個衛星。中國古代叫做“鎮星”

詳細解釋

(1).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我國古代又稱之為“鎮星”。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計為第六顆;按體積計比木星略小,是第二大行星。其公轉周期為29.46年,自轉周期為10時14分。表面最高溫度約為-150°C。有一個光環和十個衛星。

(2).北鬥星的第一星。《星經·北鬥》:“北鬥星謂之七政……第一名天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土星在漢語詞典及文化中的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天文星體

    指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第六近的行星,體積僅次于木星,以顯著的光環系統著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而遠的次序計為第六顆,有光環圍繞。”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漢語大詞典》補充:“古稱‘鎮星’或‘填星’,因其約28年運行一周天,仿佛每年坐鎮二十八宿之一宿而得名。”來源:漢典網

二、文化内涵

  1. 五行與星象關聯

    古代中國将土星與五行中的“土”對應,視為掌管農業與土地的星神。《史記·天官書》載:“填星(土星)主德,厚佑社稷。”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史記》

    漢代《淮南子·天文訓》進一步解釋:“中央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為鎮星。”來源:國學網《淮南子》

三、天文特征

  1. 物理特性與觀測

    土星是氣态巨行星,密度低于水(0.687 g/cm³),擁有由冰粒和岩石碎片組成的環系。其赤道直徑約12萬公裡,自轉周期10.7小時,公轉周期29.5年。來源:NASA太陽系探索官網

    中國古代觀測者已記錄其淡黃色外觀,如唐代《開元占經》描述:“填星色黃,光芒潤澤為吉。”

四、詞源演變

  1. 名稱由來

    “土星”一詞在漢語中定型于明清時期,西方天文知識傳入後,結合五行學說将羅馬農神“Saturn”意譯為“土星”,取代古稱“鎮星”。[來源:《中國天文學史大系》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土星”一詞的含義可從天文、文化及象征三個層面綜合理解:

一、天文學定義

土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的遠近排名第六。其基本特征包括:

  1. 物理參數:體積是地球的730倍,質量約為地球的95倍,但密度僅0.687克/立方厘米,比水還低31%,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小的行星。
  2. 結構:由氫和氦組成的氣态巨行星,核心為岩石與冰(半徑約7500千米),外圍包裹液态金屬氫層。
  3. 特殊标志:擁有行星環系統,寬度超20萬公裡,主要由冰粒和岩石碎片構成。

二、名稱來源

三、文化象征

補充信息

(注:部分早期資料提及“九大行星”為過時分類,現已修正為八大行星)

别人正在浏覽...

保镖敝惡弊事不耦不起眼彩暈尺楮馳慕俦侶疵瘕辭家怛怛大教電激彫章镂句鵝口瘡飯丸幅裂福星绀幡拱肩勾填冠缦龜顧股款行菴阓阛解囊相助戢鱗委翼精益求精記事珠稽誅卷巴悃愚斂掠連着厘改鹭鹚馬纓樹沒羽之虎綿纏妙手空空鳥意牽絲窮壘任何肉鼓吹入品山長首付踏蹴檀郎推三阻四頽朽推擢五齑顯昌限度顯祖榮宗消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