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稽誅的意思、稽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稽誅的解釋

稽延讨伐。語出《韓非子·難四》:“稽罪而不誅,使 渠彌 含憎懼死以徼幸。” 南朝 陳 徐陵 《陳公九錫文》:“頻歲稽誅,實惟勁虜。” 唐 劉禹錫 《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紀》:“會 淮 右稽誅,上遣丞相即戎以督戰。” 宋 曾鞏 《請西北擇将東南益兵疏》:“至於 廖思 之鼠竊,而能稽誅於時月者,蓋由追讨之兵不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稽誅(jī zhū)是漢語古典文獻中使用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指向"延遲誅罰"。從構詞法分析,"稽"的本義為停留、延遲,《說文解字》訓為"留止也";"誅"指責罰、懲處,《廣雅》釋作"責也"。二字組合形成"稽誅",特指應當及時實施的誅罰被延誤擱置,常見于古代司法語境,表達對執法滞後的批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稽誅天王"的記載,後為《漢書·董仲舒傳》所引"文王之時,豪俊皆得竭其材……是以誅伐不行而刑罰省",雖未直接使用"稽誅"但完整呈現其概念語境。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二載"稽誅兇悖"之語,典型展現該詞在曆史叙事中的司法評判功能。

在語義演變中,"稽誅"從具體司法術語擴展為具有政治隱喻功能的詞彙。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法令不行,犯者稽誅"即指政令推行受阻的狀态。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考證曆代刑政時,也多次使用該詞作為制度批評的術語。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研究與古籍注釋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稽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稽延讨伐
    指因故延遲對罪惡的讨伐或制裁。該釋義源自《韓非子·難四》的“稽罪而不誅”,強調因拖延導緻未能及時懲治罪行。例如南朝陳徐陵的《陳公九錫文》中“頻歲稽誅”即指連年未能有效讨伐強敵。

  2. 追究并懲罰
    現代詞典中常解釋為“追究罪惡行為并給予懲罰”,其中“稽”為追究,“誅”為誅殺或制裁。例如在司法語境中,可表示對犯罪行為的嚴格追責。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示例

  1. 古代文獻

    • “稽誅於時月者,蓋由追讨之兵不足”(宋·曾鞏),指因兵力不足導緻讨伐延遲。
    • “使渠彌含憎懼死以徼幸”(《韓非子》),描述因未及時懲治而使惡人僥幸存活。
  2. 現代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讨論,強調對犯罪行為的嚴肅處理,如“法律應對黑惡勢力嚴加稽誅”。


四、相關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用法案例,可參考《韓非子》及南朝至唐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毑奧地利人百足之蟲班輩邊計貶顔蔽橹倡樓叉手叉腳承佃傳卮次叙滌盥甘棠遺愛高才遠識格巴巴貫膂懷人滑習花友呼庚回巧奸說家生肖接翅嗟乎寂絕精練箕業诓財困傷離任鸾鳴鳳奏莽茫毛骨悚然梅頭鄳隘抹角轉灣撚挑拍攝七科谪颀然跂踵少奶奶勺狀軟骨沈博絶麗使人失速史院守璞書友祀物遂僞踏搖娘物是人非香傳仙書小劫消折心浮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