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誅的意思、稽誅的詳細解釋
稽誅的解釋
稽延讨伐。語出《韓非子·難四》:“稽罪而不誅,使 渠彌 含憎懼死以徼幸。” 南朝 陳 徐陵 《陳公九錫文》:“頻歲稽誅,實惟勁虜。” 唐 劉禹錫 《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紀》:“會 淮 右稽誅,上遣丞相即戎以督戰。” 宋 曾鞏 《請西北擇将東南益兵疏》:“至於 廖思 之鼠竊,而能稽誅於時月者,蓋由追讨之兵不足。”
詞語分解
- 稽的解釋 稽 ī 停留:稽留。稽滞。 考核:稽核。稽查。稽考。無稽之談。 計較:反唇相稽。 至。 姓。 稽 ǐ 〔稽首〕古代的一種禮節,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誅的解釋 誅 (誅) ū 把罪人殺死:害民者誅。誅滅。誅鋤。誅戮。伏誅。 責罰:誅意(不問罪行,隻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誅筆伐。 責求:誅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稽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稽延讨伐
指因故延遲對罪惡的讨伐或制裁。該釋義源自《韓非子·難四》的“稽罪而不誅”,強調因拖延導緻未能及時懲治罪行。例如南朝陳徐陵的《陳公九錫文》中“頻歲稽誅”即指連年未能有效讨伐強敵。
-
追究并懲罰
現代詞典中常解釋為“追究罪惡行為并給予懲罰”,其中“稽”為追究,“誅”為誅殺或制裁。例如在司法語境中,可表示對犯罪行為的嚴格追責。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示例
-
古代文獻
- “稽誅於時月者,蓋由追讨之兵不足”(宋·曾鞏),指因兵力不足導緻讨伐延遲。
- “使渠彌含憎懼死以徼幸”(《韓非子》),描述因未及時懲治而使惡人僥幸存活。
-
現代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讨論,強調對犯罪行為的嚴肅處理,如“法律應對黑惡勢力嚴加稽誅”。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嚴懲、究辦、聲讨
- 反義詞:寬宥、赦免、縱容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用法案例,可參考《韓非子》及南朝至唐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稽誅》一詞的意思是審查和懲罰。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稽”由禾部和火部組成,“誅”由讠部和斬部組成。它的拆分筆畫分别是禾(5) + 火(4) + 讠(2) + 斬(9),總計20畫。
《稽誅》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具有豐富的曆史和文化背景。在古代官府或法院中,稽誅一詞常用來描述對犯罪行為進行審查和處罰的過程。它強調對罪犯的嚴懲,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正。
由于曆史上使用繁體字的地區較多,因此《稽誅》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是整體來說,它的意義和拆分部首筆畫并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稽誅》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為靈活,有時候會出現一些變體。但無論怎麼變體,《稽誅》都會保持其基本的拆分和意義。
以下是關于《稽誅》的一些例句:
1. 經過仔細審查,他最終遭到了稽誅。
2. 這個罪犯犯下了滔天大罪,不應該得到寬恕,應該接受稽誅的懲罰。
3. 法庭審理了多天,最終對被告人做出了稽誅的決定。
一些與《稽誅》相關的組詞包括稽查、稽察、稽查員、誅殺、誅心等。這些詞語在一定程度上與《稽誅》的意義相近或有相關聯。
《稽誅》的反義詞或近義詞比較難界定,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詞彙,具有獨特的意義。但從意思上來說,與稽誅相對的詞彙可能是寬恕、寬大和饒恕等,這些詞強調對罪犯的寬容和得到寬恕的機會。
通過對《稽誅》這個詞的解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其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這有助于加深我們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并從中汲取更多的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