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齑的意思、五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齑的解釋

見“ 五齊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齑”是古代飲食文化中的一種調味組合,指五種搗碎或切細的腌菜、醬料,常用于搭配不同肉類或主食。其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分析:

  1. 基本釋義
    “齑”(jī)本指搗碎的姜、蒜、韭菜等調味品,後引申為細碎的腌菜或混合調料。例如《莊子》中提到的“齑粉”即指碎末狀物質。

  2. “五齑”的文獻記載
    據《周禮·天官》記載,周代設有“醢人”一職,負責制作“五齑、七菹”等腌菜醬料。其中“五齑”可能指:

    • 昌本(菖蒲根)
    • 脾析(牛百葉)
    • 蜃(蛤肉)
    • 豚拍(豬肋肉)
    • 深蒲(水草嫩葉)
      這些食材經切碎、腌制後,作為祭祀或宴飲的配菜。
  3. 用途與搭配
    五齑常與“七菹”(七種整葉腌菜)并稱,用于搭配“三牲”等肉類,平衡油膩、提升風味,體現古代飲食“調和”理念。

由于具體組合可能因朝代或文獻差異而不同,建議進一步查閱《周禮》《齊民要術》等古籍獲取完整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齑

五齑(wǔ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乂”和“饣”,其中“乂”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安定、和諧,而“饣”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食物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六。

五齑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桃夭》一篇中。古代人們把五種谷物(稻、黍、稷、麥、豆)都混合磨成粉,稱之為“五齑”,是一種用于食用的雜糧。它代表了五谷豐登、民衆安定的美好寓意。

在繁體字中,五齑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順序與結構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五齑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中,“五”字的下部分沒有橫線,而是像個碗一樣的其中一個部首。後來,為了書寫方便,這個部首的結構逐漸改變,變成了現在的“乂”字。

以下是一個使用五齑這個詞的例句:

他為了保證家人的口糧充足,每年都會親自混合五種谷物磨成五齑。

與五齑相關的組詞有五谷、齑粉等。例如,“五谷”是指稻、黍、稷、麥、豆這五種主要谷物的總稱;“齑粉”則是指将五種谷物磨碎混合的雜糧粉。

與五齑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五谷、雜糧等,因為它們也都指代着各種混合的谷物糧食。

反義詞則可以是單一類型的谷物,例如稻谷、黍子、大麥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