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戢鱗委翼”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í lín wěi yì,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比喻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林,或暫時收斂鋒芒、蓄勢待時。與“戢鱗潛翼”同義。
單字拆解
全詞以“魚收鱗、鳥收翅”的自然意象,隱喻人在特定境遇下的隱退或蟄伏。
原始出處:唐代韓愈《贈鄭兵曹》詩:“我材與世不相當,戢鱗委翼無複望。”
詩句表達了詩人自認才能與時代不符,選擇退隱的心境。
語境延伸
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描述士人因時局、際遇變化而選擇歸隱或韬光養晦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韓愈原詩的背景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權威古籍或文學解析資料。
《戢鱗委翼》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野性的動物收起銳利的爪牙、翅膀、鱗片等,表示它們溫順、馴服的樣子。
《戢鱗委翼》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
《戢鱗委翼》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這一篇章。文章中描述了一個伯服因為昭公的言辭而驕傲自大,将衆人視為卑賤,于是用了這個比喻,形容昭公的親信和大臣們愚昧無知,大意是說如果有智者雲集,伯服就會像野獸收起兇猛的外表,變得溫順而馴服。
《戢鱗委翼》是《戢鱗委翼》的繁體寫法。
根據古代字形演變,古時候《戢鱗委翼》的漢字寫法如下:
1. 他剛開始非常兇猛,但當他意識到自己在一個陌生環境中時,就像《戢鱗委翼》一般,變得溫順而乖巧。
2. 這個團隊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互相配合,就像一群獅子在草原上《戢鱗委翼》,展示出驚人的團隊精神。
戢然、鱗次栉比、委曲求全、左翼、鱗集、才翼懸河
收斂翅膀、藏拙、收起鋒芒、馴服
張牙舞爪、亢奮、咄咄逼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