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敗。 唐 杜甫 《九成宮》詩:“荒哉 隋 家帝,製此今頽朽。向使國不亡,焉為巨 唐 有。”
頽朽(tuī xiǔ)是漢語複合詞,由“頽”與“朽”二字組合而成,本義指衰敗腐朽,多用于形容建築物、器物或抽象事物的破敗狀态。以下從字形、字義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頽(tuī)
“頽垣斷壁”(倒塌的牆壁)——形容建築殘破。
朽(xiǔ)
“朽木不可雕”(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事物敗壞無可挽救。
物體因年久失修而破敗腐朽,強調物理形态的衰敗與内在結構的腐壞雙重狀态。
可隱喻制度、精神或文化的衰敗,如“禮樂頽朽”(禮制崩壞)。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
“寺宇頽朽,佛像蒙塵。”
(寺廟建築破敗,佛像積滿灰塵)——形容建築殘破㊟。
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法度頽朽,民不堪命。”
(法律制度腐朽,百姓難以生存)——喻制度崩壞㊟。
詞語 | 側重含義 | 用例場景 |
---|---|---|
頽朽 | 物理結構腐敗+功能喪失 | 建築、器物 |
腐朽 | 内在質地腐壞 | 木材、制度 |
衰敗 | 整體由盛轉衰的過程 | 家族、國運 |
釋“頽朽”為:“毀壞腐朽;衰敗破落。”
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5.
對“頽”“朽”二字的本義及引申脈絡有系統考釋㊟。
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0329-4.
收錄“頽朽”詞條,引明清文獻用例佐證㊟。
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3461-2.
“古鎮老宅曆經風雨,梁柱頽朽,亟待修繕。”
“傳統技藝在工業化沖擊下漸趨頽朽。”
注:因古籍文獻及權威辭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出版物信息(出版社與ISBN),确保來源真實可查。
“頽朽”是“頹朽”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中通常寫作“頹朽”。該詞由“頹”(衰敗、坍塌)和“朽”(腐爛、衰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基本含義
形容物體因年久失修而呈現的破敗腐朽狀态。多用于描述建築、木材等物質的損壞,如“頹朽的梁柱”“頹朽的老屋”。
引伸含義
可比喻事物或制度的衰敗,如“制度頹朽”指陳舊落後的體系。
二、與近義詞對比
類似詞彙如“窳朽”(yǔ xiǔ)也指破敝腐爛,但“窳”側重事物本身的粗劣(如《清史稿》中“窳朽”描述船隻破敗),而“頹朽”更強調由外部因素(如時間、風雨)導緻的衰敗。
三、使用場景
建議:若在文獻中遇到生僻寫法“頽朽”,可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頹朽”的異體,并參考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含義。
騃谑白翳變幻鼻蹋嘴歪不得志慘覈蠶曲侈人觀聽抽簪湊淺單桓大衆化點水凡賓肥打風塵之變鲋禺供報官産黑貂之裘宏陳泓邃喉唇喉吻歡賞惛亂禍及池魚兼政擊刺吉金就職榘彟軍司開剏廊子塄堰陵暴離簁滿江紅門夫民潰暮暮内密匹敵乾鵲曲録紗罩神抶電擊時諱世醫受民踏凍螳螂子彈射偷祿馲駝五大連池瞎忙湘羅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