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turn] 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六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约为29.5年,自转周期约10小时2分,表面温度为150°C。体积比木星略小,比地球约大七百五十倍,是九大行星中第二个大行星。有一个光环和十个卫星。中国古代叫做“镇星”
(1).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我国古代又称之为“镇星”。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六颗;按体积计比木星略小,是第二大行星。其公转周期为29.46年,自转周期为10时14分。表面最高温度约为-150°C。有一个光环和十个卫星。
(2).北斗星的第一星。《星经·北斗》:“北斗星谓之七政……第一名天枢,为土星,主阳德,亦曰政星也。”
土星在汉语词典及文化中的释义如下:
指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第六近的行星,体积仅次于木星,以显著的光环系统著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计为第六颗,有光环围绕。”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词典》补充:“古称‘镇星’或‘填星’,因其约28年运行一周天,仿佛每年坐镇二十八宿之一宿而得名。”来源:汉典网
古代中国将土星与五行中的“土”对应,视为掌管农业与土地的星神。《史记·天官书》载:“填星(土星)主德,厚佑社稷。”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史记》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进一步解释:“中央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来源:国学网《淮南子》
土星是气态巨行星,密度低于水(0.687 g/cm³),拥有由冰粒和岩石碎片组成的环系。其赤道直径约12万公里,自转周期10.7小时,公转周期29.5年。来源:NASA太阳系探索官网
中国古代观测者已记录其淡黄色外观,如唐代《开元占经》描述:“填星色黄,光芒润泽为吉。”
“土星”一词在汉语中定型于明清时期,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后,结合五行学说将罗马农神“Saturn”意译为“土星”,取代古称“镇星”。[来源:《中国天文学史大系》科学出版社]
“土星”一词的含义可从天文、文化及象征三个层面综合理解:
土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远近排名第六。其基本特征包括:
(注:部分早期资料提及“九大行星”为过时分类,现已修正为八大行星)
嚣嚣拜影背军宾贡长鼓趁心春花瘁摄答鼓蜑船斗酒只鸡堕婆登度日如岁方袍发石讽誉奋裾符桩告首钩沈寡少规定孤立含育怀恩坚硬教谕嫁衣裳敬文就此九九归一缂丝櫑子涖官令姿俪巧録爵漫剥内美馁弃霓云赔不是人样热循环荣誉柔范乳花睿艳台隶韬籥天鹿铁絚庭问五胜无心云遐步香粉县宇下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