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兔的意思、脫兔的詳細解釋
脫兔的解釋
脫逃之兔。喻行動迅疾。《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杜牧 注:“險迅疾速,如兔之脫走,不可捍拒也。” 唐 陸龜蒙 《雜諷》詩之三:“攻如餓鴟叫,勢若脫兔急。” 宋 陸遊 《二愛》詩:“人生非金石,去日如脫兔。” 金 元好問 《癸巳除夕》詩:“身并枯蜩化,心争脫兔先。” 許傑 《大白紙》:“他那急于會見的心,正欲如脫兔般的趨往他的愛者。”
詞語分解
- 脫的解釋 脫 ō 離開,落掉:脫産。脫發(?)。脫節。脫離。脫落。脫貧(擺脫貧困)。脫稿(完成著作)。脫手。擺脫。掙脫。臨陣逃脫。 遺漏:脫漏。脫誤。脫文(因抄刊古書而誤脫的字。亦稱“奪文”)。 取下,除去:脫
- 兔的解釋 兔 ù 哺乳動物,耳長,尾短,上唇中間裂開,後肢較長,跑得快:兔子。兔脫(迅速地逃走)。兔毫筆。兔起鹘落(“鹘”,打獵用的猛禽。兔子才起來而鹘已經撲下去,喻動作敏捷。亦喻作書畫或寫文章下筆迅捷)。 古
專業解析
"脫兔"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逃脫的兔子",形容行動極其迅速、敏捷,像逃跑的兔子一樣快。其核心含義強調動作的突然性和迅捷性。
詳細解釋:
-
本義與比喻義:
- 本義指兔子在受驚或逃跑時瞬間爆發出的極快速度。
- 比喻義引申為人在行動時,一旦開始,就非常迅速、果斷、毫不遲疑,常與"靜如處子"連用,形成"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形容人靜時沉穩,動時迅猛。
-
來源與典故:
- 該詞源于古代軍事思想。最著名的出處是《孫子兵法·軍争篇》:"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意指作戰開始時像處女一樣沉靜(使敵人放松戒備),一旦行動就要像逃脫的兔子一樣迅速(使敵人來不及抵抗)。
- 這個典故奠定了"脫兔"在漢語中形容迅猛、突然行動的經典用法。
-
權威詞典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指"像逃跑的兔子一樣,比喻行動迅捷"。
- 《漢語大詞典》: 釋義為"脫逃之兔。喻行動迅疾"。
-
使用場景:
- 常用于描述人的動作、行為或反應極其敏捷、快速。
- 常與"靜如處子"搭配使用,強調動靜轉換的鮮明對比和效率。
- 適用于文學描寫、人物刻畫、體育競技、軍事行動等需要突出速度與突然性的語境。
"脫兔"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源自《孫子兵法》,以兔子受驚逃跑時的迅捷為喻體,精準地表達了行動極其迅速、敏捷的含義。它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并與"靜如處子"構成經典搭配,共同描繪動靜皆宜、把握時機的狀态。其權威釋義可見于《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脫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逃脫的兔子。兔子行動敏捷,常以“脫兔”比喻行動迅速、難以捕捉的狀态。
- 引申義:形容人或事物的動作極其迅疾,常與“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連用,強調從靜态到動态的快速轉換。
詞源與出處
- 《孫子兵法·九地》:最早的出處為“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指軍事行動應如逃脫的兔子般迅猛()。
- 《史記·田單傳》:引用此典,強調戰術的突然性()。
用法示例
- 古代文獻:
- 陸遊《二愛》詩:“人生非金石,去日如脫兔。”
- 元好問《癸巳除夕》詩:“心争脫兔先。”
- 現代比喻: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形容行動敏捷,如“他反應如脫兔”。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風馳電掣、迅雷不及掩耳。
- 反義詞:蝸行牛步、慢條斯理()。
文化内涵
“脫兔”不僅描述速度,更蘊含策略性,如兵法中的“以靜制動、出其不意”。其形象生動,常用于強調時機把握與行動效率()。
别人正在浏覽...
白眊班師回俯罷筯貶刺貶戮髀髋鞞琫不贍纏齒羊長卷稱責愁懼春牓笛膜冬隙躲開福功泔水鬲子規定故情何隔隳硩郊圻假日經濟寂寞徑徑燼骨镌琢恺歌客情叩見樓艓罵诃買物曆木薦難題氣勁戎騎柔種賽詩會三估翣柳捎星射線濕乎乎,濕呼呼授人口實歎傷讨亂辋圖渭陽之情五瘟神污澤下廚獻琛降魔棍相慕香室小半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