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都邑的疆界;邊境。《書·畢命》:“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孔穎達 疏:“郊圻,謂邑之境界。” 唐 元稹 《徐智岌右監門衛将軍制诰》:“ 邠 之地, 後稷 、 公劉 之所理也。俗饒稼穡,土宜六擾,内扞郊圻,外攘夷狄。” 清 顧炎武 《羌胡引》:“四入郊圻躪 魯 齊 ,破邑屠城不可數。”
(2).郊野,郊外。 唐 高適 《同陳留崔司戶早春宴蓬池》詩:“同官載酒出郊圻,晴日東馳雁北飛。” 宋 王安石 《次韻再遊城西李園》:“我亦悠悠無事者,約君聯騎訪郊圻。” 清 周亮工 《題<蕉堂索句圖>》:“丁亥冬初,予由 江 右入 杉關 ,抵 邵武 時,寇遍郊圻。”
“郊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o qí,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語境綜合理解:
疆界/邊境
原指都邑的疆界或邊境,如《尚書·畢命》中“申畫郊圻,慎固封守”,意為劃分邊界以穩固疆土。
近義詞:封疆、境界;反義詞:腹地、中心。
郊野/郊外
引申為城市周邊的郊野區域,如唐代高適詩句“同官載酒出郊圻”即描述郊外景象。
如需更多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郊圻(jiāo qí)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城市或鄉村的周邊地區。
郊圻的部首是阝(阜),總共有12個筆畫。
郊圻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郊”和“圻”兩個字合成而來。
郊圻的繁體字寫作「郊墟」。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郊圻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如「郊踦」、「郊嵠」等。
1. 我們經常到郊圻度假,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2. 郊圻的發展對城市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郊圻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如「郊圻之外」、「郊圻民衆」。
郊圻的近義詞包括「郊區」、「市郊」。
郊圻的反義詞為「市區」、「市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