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都邑的疆界;邊境。《書·畢命》:“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孔穎達 疏:“郊圻,謂邑之境界。” 唐 元稹 《徐智岌右監門衛将軍制诰》:“ 邠 之地, 後稷 、 公劉 之所理也。俗饒稼穡,土宜六擾,内扞郊圻,外攘夷狄。” 清 顧炎武 《羌胡引》:“四入郊圻躪 魯 齊 ,破邑屠城不可數。”
(2).郊野,郊外。 唐 高適 《同陳留崔司戶早春宴蓬池》詩:“同官載酒出郊圻,晴日東馳雁北飛。” 宋 王安石 《次韻再遊城西李園》:“我亦悠悠無事者,約君聯騎訪郊圻。” 清 周亮工 《題<蕉堂索句圖>》:“丁亥冬初,予由 江 右入 杉關 ,抵 邵武 時,寇遍郊圻。”
郊圻是漢語中一個古雅的地理概念,特指都城周邊的疆域邊界,常見于古代文獻。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郊圻(jiāo qí)指都城外圍的疆界或近郊地區。其中:
二者合成後,泛指都城周邊的行政與地理區域。
“申畫郊圻,慎固封守”
此句記載周康王劃定都城外圍疆界,強調邊境防禦的重要性,是“郊圻”的經典出處。
描述汴京布局時提及“拓郊圻,建隄防”,指擴展都城外圍的防禦設施。
古代“郊圻”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承載政治與軍事功能:
現代漢語中“郊圻”已罕用,多被“郊區”“邊疆”等替代。需注意:
參考資料
“郊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o qí,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語境綜合理解:
疆界/邊境
原指都邑的疆界或邊境,如《尚書·畢命》中“申畫郊圻,慎固封守”,意為劃分邊界以穩固疆土。
近義詞:封疆、境界;反義詞:腹地、中心。
郊野/郊外
引申為城市周邊的郊野區域,如唐代高適詩句“同官載酒出郊圻”即描述郊外景象。
如需更多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埃垢八卦丹暴灼邊傍巉差吃太平飯楚林鼎足恩斷意絕方言矩行凡愦分界桂月歡言火記見來教研組角糭截肢金華宴刻珉酷拟懶婦箴濫泉練色林林央央磿室漏落論經履行旅遊資源末民逆喻暖宅跑交通彭籛疲極迫遣千叟宴慊心奇駭清滌赇吏苒荏揉耳三官手書生離死别是故時術熟草順之者興,逆之者亡太早計體道脫頭脫腦外備甕中之鼈蚊子樹勿翦陷敵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