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眊的意思、白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眊的解釋

亦作“ 白髦 ”。1.牦牛的毛。 三國 蜀 諸葛亮 《又與孫權書》:“所送白眊薄少,重見辭謝,益以增慚。” 晉 張敞 《東宮舊事》:“太子有白眊拂二。”《魏書·蠕蠕傳》:“ 阿那瓌 等拜辭,詔賜 阿那瓌 ……露絲銀纏槊二張并白眊。”

(2).以牦牛毛制的披衣,古代軍中主帥衛士所服。亦指衛士。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中校之軍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 三國 蜀 諸葛亮 《與兄瑾論白帝兵書》:“兄嫌 白帝 兵非精練。 到 所督,則先帝帳下白眊,西方上兵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眊,漢語詞彙,特指古代一種以白色牦牛尾毛為裝飾的軍事裝備或儀仗用具,後亦代指精銳部隊。其釋義與來源可參考權威辭書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裝飾性器具

    指古代武将矛、戟等長兵器上懸挂的白色牦牛尾飾物,兼具标識身份與儀仗功能。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8卷第12頁。

  2. 精銳部隊代稱

    三國時期蜀漢劉備的親衛軍“白眊兵”,因裝備此類飾物得名,後成為精銳部隊的代稱。

    來源:《三國志·蜀書》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先主白眊,西方上兵”。


二、詞源與特征解析


三、文化延伸

“白眊”在文學中承載尚武精神,如唐代李賀《呂将軍歌》“白眊插腰弓在臂”,即以“白眊”烘托武将英姿。其文化意象延續至明清小說,如《三國演義》對“白眊軍”的演繹強化了其精銳形象。

來源:古典文學研究著作《全唐詩典故辭典》《三國演義彙評本》。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文獻為準,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白眊”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更接近的醫學術語應為“白疕”(讀音:bái bǐ),這是中醫對銀屑病的傳統稱謂。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白疕是一種以紅斑、丘疹、銀白色鱗屑為特征的慢性複發性皮膚病。中醫古籍中又稱“松皮癬”“幹癬”,西醫對應病名為銀屑病(俗稱牛皮癬)。

二、典型症狀

  1. 皮損特征:紅斑基礎上覆蓋多層銀白色鱗屑,刮除鱗屑後可見薄膜及點狀出血(稱“露水珠樣出血”);
  2. 分布特點:好發于頭皮、四肢伸側,對稱分布,可累及指甲或生殖器;
  3. 病程特點:冬重夏輕,反複發作,部分患者後期季節性減弱。

三、病因機制 中醫認為主要與血熱内蘊、營血虧損相關,血熱化燥生風導緻肌膚失養;西醫認為與遺傳、免疫功能異常、感染及情緒因素有關。

四、治療原則

若您确實指“白眊”而非“白疕”,該詞未在現有醫學文獻中檢索到相關釋義,建議核對用字準确性。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黪八禽悲憤填膺比例尺不粘鍋財賦钗朵柴禾垛成日家沖挹丑生廚車醋坊琱辇饤坐男都梁風景逢兇撫盤複制幹器功築乖硋拐棍貴種合謀紅葉回爐昏障介倪亢龍有悔可想而知空宇狼伉剺面厲神樓頭侖頭論學面壁功深密訪囊漏儲中搦劄飄泊铍刀平通頻行桡歌散氏盤手策瘦棱棱手套厮噤私豵獻豜天壤之隔通闊罔極之恩涎利閑祿小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