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鞞琫的意思、鞞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鞞琫的解釋

刀鞘上的裝飾物。也指刀鞘。《詩·大雅·公劉》:“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毛 傳:“下曰鞞,上曰琫。” 孔穎達 疏:“鞞者,刀鞘之名。琫者,鞘之上飾。” 馬瑞辰 通釋:“此詩‘維玉及瑤’連下‘鞞琫容刀’言之,謂以玉飾琫,以瑤飾鞞。”《觚賸續編·聖武成功詩》引 清 徐果亭 《獻聖武功成詩》:“韎韋珠作服,鞞琫玉為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鞞琫是古代漢語中表示佩刀鞘飾的專名,由“鞞”和“琫”兩個部件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鞞”指刀鞘,《說文解字》釋其“刀室也”,即盛裝刀劍的皮質容器;“琫”則特指刀鞘口部的玉質裝飾,《詩經·小雅·瞻彼洛矣》鄭玄箋注“琫,佩刀鞘上飾”,可見其作為禮儀佩飾的功能。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公劉》“鞞琫容刀”之句,描繪周人先祖公劉佩戴嵌玉刀鞘的場景,反映商周時期貴族階級以玉器彰顯身份等級的禮制傳統。據《禮記·少儀》記載,不同材質的鞞琫對應不同階層,“天子以玉,諸侯以金,大夫以銀”,這種裝飾制度在春秋戰國青銅器銘文及出土文物中均得到印證。

從構詞法分析,“鞞”從革字部,強調皮質刀鞘的實用性;“琫”從玉字部,突顯裝飾部件的審美價值,二字組合完整呈現古代冷兵器兼具實用與禮制的雙重屬性。現代考古發現如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的玉柄鐵劍,其鞘口鑲嵌的綠松石組件即為“琫”的實物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鞞琫”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佩刀鞘上的裝飾物,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1. 鞞(bǐ/bēi)
    本義為刀鞘,特指刀鞘的下端或整體。例如《詩經·小雅·瞻彼洛矣》中“鞞琫有珌”,“鞞”指刀鞘本身。

  2. 琫(běng)
    指刀鞘上端的玉制裝飾,通常鑲嵌在鞘口處,具有美觀和彰顯身份的作用。與“珌”(鞘末的裝飾)相對。

組合含義

文化背景

這類裝飾常見于古代貴族佩刀,材質多為玉、寶石或貴金屬,既保護刀鞘,又體現佩戴者的地位。周代禮制中,此類佩飾的規格與身份等級相關。

備注

由于該詞現代罕用,若需更精準的解讀,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以便結合文獻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庵子避軍三舍産牧城舞舂舂井井創議從衆村豪打狗欺主放樣發塔法象飛丸服藻隔限共患難功勞宮人斜光頭三撼樹蚍蜉赫昈昈歡噱話題禍辱弧圈球簡獨講修江淹才盡鲛工嬌懶挢揉造作節會經明行修謹讓來文老蟇兩相情原厲精圖治陵窘蠻纏瞑卧迷失牛客軿接剽襲切韻寝兵全轉軀顔熱鬧镕煉四月填具橐駝網蜽帏幔烏蟾舞爪張牙遐烈校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