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兔的意思、脱兔的详细解释
脱兔的解释
脱逃之兔。喻行动迅疾。《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杜牧 注:“险迅疾速,如兔之脱走,不可捍拒也。”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三:“攻如饿鴟叫,势若脱兔急。” 宋 陆游 《二爱》诗:“人生非金石,去日如脱兔。” 金 元好问 《癸巳除夕》诗:“身并枯蜩化,心争脱兔先。” 许杰 《大白纸》:“他那急于会见的心,正欲如脱兔般的趋往他的爱者。”
词语分解
- 脱的解释 脱 ō 离开,落掉:脱产。脱发(?)。脱节。脱离。脱落。脱贫(摆脱贫困)。脱稿(完成著作)。脱手。摆脱。挣脱。临阵逃脱。 遗漏:脱漏。脱误。脱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取下,除去:脱
- 兔的解释 兔 ù 哺乳动物,耳长,尾短,上唇中间裂开,后肢较长,跑得快:兔子。兔脱(迅速地逃走)。兔毫笔。兔起鹘落(“鹘”,打猎用的猛禽。兔子才起来而鹘已经扑下去,喻动作敏捷。亦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 古
专业解析
"脱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逃脱的兔子",形容行动极其迅速、敏捷,像逃跑的兔子一样快。其核心含义强调动作的突然性和迅捷性。
详细解释:
-
本义与比喻义:
- 本义指兔子在受惊或逃跑时瞬间爆发出的极快速度。
- 比喻义引申为人在行动时,一旦开始,就非常迅速、果断、毫不迟疑,常与"静如处子"连用,形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形容人静时沉稳,动时迅猛。
-
来源与典故:
- 该词源于古代军事思想。最著名的出处是《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意指作战开始时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一旦行动就要像逃脱的兔子一样迅速(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 这个典故奠定了"脱兔"在汉语中形容迅猛、突然行动的经典用法。
-
权威词典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指"像逃跑的兔子一样,比喻行动迅捷"。
- 《汉语大词典》: 释义为"脱逃之兔。喻行动迅疾"。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的动作、行为或反应极其敏捷、快速。
- 常与"静如处子"搭配使用,强调动静转换的鲜明对比和效率。
- 适用于文学描写、人物刻画、体育竞技、军事行动等需要突出速度与突然性的语境。
"脱兔"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源自《孙子兵法》,以兔子受惊逃跑时的迅捷为喻体,精准地表达了行动极其迅速、敏捷的含义。它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并与"静如处子"构成经典搭配,共同描绘动静皆宜、把握时机的状态。其权威释义可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脱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 字面意义:指逃脱的兔子。兔子行动敏捷,常以“脱兔”比喻行动迅速、难以捕捉的状态。
- 引申义:形容人或事物的动作极其迅疾,常与“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连用,强调从静态到动态的快速转换。
词源与出处
- 《孙子兵法·九地》:最早的出处为“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指军事行动应如逃脱的兔子般迅猛()。
- 《史记·田单传》:引用此典,强调战术的突然性()。
用法示例
- 古代文献:
- 陆游《二爱》诗:“人生非金石,去日如脱兔。”
- 元好问《癸巳除夕》诗:“心争脱兔先。”
- 现代比喻: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形容行动敏捷,如“他反应如脱兔”。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风驰电掣、迅雷不及掩耳。
- 反义词:蜗行牛步、慢条斯理()。
文化内涵
“脱兔”不仅描述速度,更蕴含策略性,如兵法中的“以静制动、出其不意”。其形象生动,常用于强调时机把握与行动效率()。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浆班命罢手表襮补台朝假宸断冲炎春尖漼错导先大总德柄点蜡幔调逗斗君芳芽风旗丰显共振器苟延光旁鬼机灵豪氂亨鱻何所不有后手恚惧虺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焦烦寄居蟹赍排记珠颽润口直心快款样垒球离方遯员龙团凤饼蛮隶暖尘漂橹前良任刻若敖鬼纱锭盛称绳削升侑熟玩私奸搜吟滔滔不绝同义词微扣文化参赞诬诞缃帖贤君